企劃|洪郁婷 設計|郭嘉惠
本篇由臺北市動保處委託設計製作
你家好舒適,借我住一下
不小心進入人類家中的蜂蛇,通常是因為春夏季節的築巢需求或是為了追蹤水和食物,才會出現在人類的活動範圍。更多時候,是人們在戶外活動時不小心闖進蜂蛇的地盤,打擾了蜂蛇才引起反擊。
虎頭蜂築巢時,通常會選擇隱密、有天然屏障的位置,因此不容易被察覺。每年3到6月是虎頭蜂的築巢初期,蜂巢上的個體數量還不多,此時多加巡視居家環境,就可以及早根除小型蜂巢並移除。要是等到9-10月族群最旺盛的時期,就不適合移除蜂窩,宜採取迴避方式,直到11月下旬蜂群自然崩解,留下空巢。
蛇類進到家中的原因,通常為了尋求藏身處,或是為了捕食鼠類,家中的寵物鳥、家禽和蛋也是蛇的捕食目標。蛇類進食之後,也會躲進人類家中,尋找隱蔽安靜的環境等食物消化。
遭遇蜂蛇的超NG行為!
用手驅趕蜜蜂、虎頭蜂,容易激怒蜂而被螫叮,也容易被蜂以費洛蒙標記為敵人,引來更多攻擊。這時應該保持冷靜,切勿揮打,盡速離開蜂的警戒範圍,以避免增加被螫叮的風險。
噴灑殺蟲劑或破壞蜂巢會激怒蜂群,牠們會傾巢而出,攻擊破壞蜂巢的入侵者,是非常危險的行為!網路上流傳噴殺蟲劑火燒蜂巢的作法危險性更高。過去就曾發生為了燒蜂窩把民宅燒毀,甚至引發火燒山的意外。
一般而言,蛇類對人避之唯恐不及,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要是攻擊蛇或打蛇,反而讓蛇為了自保而反擊,增加被咬傷的風險。
2021年有民眾以棍棒打殘保育類動物百步蛇,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騷擾、虐待、獵捕、宰殺保育類動物,屬於違法行為,最高可處5年有期徒刑或罰金100萬元。
冷靜通報別慌張
蜂類是社會性昆蟲,具有護巢行為,受到驚擾即會呼朋引伴群起而攻。要是身邊出現徘徊的蜜蜂和虎頭蜂,請勿揮擊,安靜迅速地遠離牠,並優先疏散較脆弱的寵物和小孩,以免遭到蜂群攻擊。當蜂出現在室內時,可以打開窗戶、關閉室內光源,讓蜂順著向光性從窗戶離開。
居家環境發現蜂窩時,請保持距離以免擾動蜂群。從安全的位置上觀察蜂窩外觀特徵,是封閉的球狀蜂巢,還是開放的蓮蓬頭狀蜂巢?記下蜂窩的外觀,臺北市民請撥1999交給專業人員判斷處理。
常見的虎頭蜂
黑腹虎頭蜂
頭胸部暗紅褐色,腹部黑色,所以被稱為黑腹虎頭蜂。體表有絨毛覆蓋。工蜂體長2~2.2公分。主要出現在山區,警戒範圍達10公尺,是臺灣最兇猛的虎頭蜂之一。
黃腳虎頭蜂
頭尾兩端為紅褐色,身體中段黑色,腳有明顯黃色,所以稱為黃腳虎頭蜂。工蜂體長2.0-2.2公分。是都市近郊及山區常見的虎頭蜂。
黃腰虎頭蜂
腹部前半為鮮黃色,看起來像黃色腰帶,故名黃腰虎頭蜂。工蜂體長約2.2公分。攻擊性較弱,戒備範圍較小,常在窗檯、屋簷築巢,是都市最常見的虎頭蜂。
容易誤認的"非"虎頭蜂
泥壺蜂
用泥土築巢的泥壺蜂,常在住家的牆角築土巢。土巢外型像是陶甕,因此被稱作泥壺蜂。泥壺蜂獨來獨往,不會主動螫叮人。通常由一隻雌蜂獨立築巢、照顧巢中的幼蟲。
長腳蜂
長腳蜂很常見且個性溫馴,會以大顎刮下木材纖維製成紙漿作為築巢材料。習慣築巢於樹叢、屋簷下。長腳蜂巢外型長得像蓮蓬頭,巢體沒有外罩,可以看見一個個六角形的巢房。登山時常見的變側異腹胡蜂,也是長腳蜂亞科的一員,一樣用紙漿築巢但蜂巢形狀長得像牛舌餅,很有特色。其螫叮飛行速度快,又稱牛蛇蜂或閃電蜂。
蜂螫的注意事項
蜂螫的危險在於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疑似過敏或毒性反應,必須儘速送醫!。蜂毒引起的過敏,可能引發氣喘、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被多次叮咬導致毒素累積,可能出現頭痛、抽筋、意識不清等症狀。
非過敏、非毒性反應的情況下,蜂螫部位會出現疼痛、癢、紅腫的症狀,一般會在數小時內緩解。
若被蜜蜂螫咬,螫傷處可能會留下毒刺及毒囊。可用鑷子拔刺,拔除時要注意不要擠壓到毒囊,以免更多毒液注入體內。若是被虎頭蜂螫咬,則不會留下毒刺。
清除毒刺後,冰敷緩解症狀,並送醫治療。
你怕,牠更怕!冷靜,別慌張
發現家裡有蛇,請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拍照或攝影記錄蛇的外觀。萬一被咬傷送醫,有助於醫師判斷使用何種血清進行治療。
與蛇保持距離,用長竿物輕敲蛇的周遭,將蛇往門口方向驅趕(門要先打開),讓牠自行離開屋內。若是小型蛇,可以用家裡的掃把畚箕,把牠掃起來,裝進有蓋的垃圾桶中安置,請當地的農政單位協助移除。
若無法使用掃把畚箕將蛇安置在垃圾桶裡,又不容易將牠驅趕出門,請密切觀察蛇的去向及躲藏位置,並告知農政單位人員,以利移除工作。
發現家裡有蛇,臺北市民請撥打1999通報。
臺灣常見毒蛇
臺灣常見毒蛇都有對應的血清可以治療,為了幫助醫生判斷,當下記住蛇的特徵非常重要。
龜殼花
是最常見的毒蛇種類,常為了獵捕鼠類進入民宅。土色帶有斑塊的外觀是龜殼花的特徵,仔細觀察可發現頭部為明顯三角形,身上咖啡色斑塊排列略成波浪狀,體長可超過1.2公尺。
眼鏡蛇
受到威脅時,會將上身仰起、張大頸部,嚇阻敵人。眼鏡蛇的花紋並不明顯,黑色外觀是眼鏡蛇給人的第一印象,若再仔細觀察,可發現細細的環形紋路,和頸部背面的眼鏡花紋,體長可達2公尺。
雨傘節
黑白分明的環狀紋路,非常容易辨識。雨傘節生性膽小,遇到人類的反應是趕快逃走,或將頭部藏在身體底下。只要保持距離不打擾牠,就不會引發反擊。體長可達1.8公尺。
臺灣常見"無"毒蛇
紅斑蛇
分布非常廣泛。夜間在野外活動時,很容易發現紅斑蛇的蹤影。紅斑蛇的外觀為紅棕色,上有大型黑色橫斑,體長可超過1.2公尺。遇到威脅時會發出濃烈的腥臭味,使敵人趨避。
臭青公
身體呈橄欖綠色或黃褐色帶黑白雜斑。身長可達2.5公尺,體型龐大,但沒有毒性,遇到威脅會發出惡臭嚇阻敵人。
南蛇
最長可達2.6公尺,外觀為深褐色帶不規則橫紋,大大的眼睛是外觀特徵之一。
黑眉錦蛇
體長可達3公尺,整體外觀為橄欖黃色,眼部眉毛般的黑色紋路,是牠名字裡「黑眉」的由來。*註:黑眉錦蛇屬於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記下特徵,儘速送醫
臺灣每年約1,000∼1,200人遭受蛇咬傷送醫,但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僅不到1位。而目前衛生福利部針對常見的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赤尾青竹絲、百步蛇、鎖鏈蛇等六種毒蛇,都備有血清。只要第一時間正確處理,並儘快送醫,被蛇咬傷的死亡率極低,不需要過度擔心。
- Step1.保持冷靜,拍照或記住蛇的特徵。並告知醫療人員,以便採取對應的治療方式。
- Step2.脫掉戒指、手鐲、手鍊和手錶等物品,以免患部腫脹後受束縛,導致血流導致組織壞死。
- Step3.使用彈性繃帶包紮患部,鬆緊度以能夠插入一根手指頭為原則,目的是減少毒液經由淋巴回流,並避免產生患肢缺血症狀,這點對於神經性毒蛇的咬傷尤其重要。
- Step4.患肢保持低於心臟的位置。
- Step5.儘速送醫治療。
- Step6.記錄傷勢變化。記下被咬傷的時間及最初的症狀,每隔一段時間用筆將紅腫範圍圈起來,記錄傷口隨時間變化的情形。
千萬不要切開傷口、以嘴巴吸出毒液,以免增加風險,而冰敷則會阻礙循環導致組織壞死,這些都是錯誤作法,會使傷勢惡化。
居家整潔,才不招蜂引蛇
蜂類容易受到水和食物吸引,不要在窗邊、住家周圍擺放水果、香水、肉品等,這些味道容易吸引蜂類靠近。
春季3-6月是虎頭蜂的築巢初期,這段時間應時常巡檢居家環境,像是陽臺、窗檯角落等,以便及早發現小窩並移除。
雜物堆的隱蔽性,容易吸引蛇類前來躲藏。居家環境保持整潔,不要提供蛇類躲藏空間。此外,保持乾淨避免招來鼠類,連帶也招來蛇類。若有飼養家禽、寵物鳥、寵物鼠,更要注意關妥門窗,確保籠子網格大小能阻擋蛇類侵入,以避免發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