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亭妤 責任編輯|陳信安
一隻想回家的黑熊,改變了台灣的山林與人。
台灣黑熊711/568是窩編認識的第一隻黑熊。那時窩編我還沒深入動物議題,而牠還叫作711,是隻屢次侵擾果園、翻工寮冰箱而上新聞的問題熊,所以牠的野放編號也被戲稱成便利商店7-11。後來,牠中了果園山豬吊,救傷收容照養一年又四個月後成為568,被祝福著異地野放後的生活「有順發」,卻在返家路上、破曉時分、三聲槍響下,生命戛然而止。
「打死,丟到樹林裡面。」
「丟遠一點。」
2022年5月10日,林保署台中分署護管員葉飛、陳智剛、野聲研究員郭彥仁在武界山區溪溝內尋獲台灣黑熊711/568的屍體,沒找到衛星發報器項圈。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知道牠死亡的消息,對於曾多次觸碰到牠新聞消息的窩編,多也難以言語當下的震驚。當時在辦公室,更有看著牠新聞故事許久的同事難掩激動地在公司通訊軟體,留下句:「e04」。
若是看著上述被檢警還原的作案對話,而將黑熊的死怪罪在開槍的獵人祖孫二人、教唆殺熊的叔叔是簡單的、痛快的,也符合常理與人性。尤其當時正勞師動眾地護送牠重回大雪山、牠的家,只有一個渺小的心願:「希望牠回到野外過得好。」儘管結局的導向終歸是大眾最不樂見的方向,但主管保育與山林的林保署卻沒有將問罪擺在第一順位,所有一路上追蹤著568的人們心情也是複雜的。
本書作者蔡惠萍為這段心境下標「我們都是加害者」,並引用了野聲團隊姜博仁的自省:「他們當下會獵殺黑熊,我們可能也是促成這件事的一份子,他們(獵人)某方面也是受害者。」
「糟了,武界周邊都是獵場,那裡陷阱很多。」568在野放後25天內移動了54.75公里、翻越14道稜線,主動避開人類聚落、農田;最後,568的訊號在清晨五點多消失,有人聽見不尋常的清晨槍響。
如果_____,568是不是能逃過死劫?
發生在711/568的憾事不僅只是「人熊衝突」,也是「原漢衝突」、「官民衝突」未解的結果。只是一隻野生動物,用牠的熊生來警示我們這件事,不能被遺忘。
「早期獵人的想法是,黑熊是政府在保護,如果夾到就滅口。」一名祖父以布農族狩獵文化傳承的方式帶著孫子打獵,卻因不諳法令而滅證,殺了中了山豬吊陷阱的黑熊。而以往,大眾在意的往往是:為什麼要打獵、放陷阱,甚至殘殺保育類野生動物?
如果跳脫這樣二元對立的思考,走入法規與族群文化之間的矛盾,讓衝突能夠在槍響之前修復,568的熊生或許就還有下頁篇章。
森林法與野保法猶如兩把利刀,徹底切斷原住民與山林的親密關係。族人與執法的林保署衝突不斷,原住民口中的「林先生」,指的不僅是林保署,更是邪惡的代名詞。
從惡法到「現在我們知道可以馬上通報。」的這條路,該如何建成?本書透過568的故事隱隱的告訴我們。
林保署各分署與部落社區合作「黑熊巡守隊」、推廣換用「改良式山豬吊」,努力消除不信任的高牆,彼此同理、攜手友熊。
恰好窩編前些陣子在製作關於「山豬吊禁不禁」難題的報導,包含林保署、野聲、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等保育工作者都向窩編說,非常擔心山豬吊全面禁用後會「地下化」,更不利保育。
雖然理性上能夠理解,但從守護動物的角度,不免思索著是否只是鄉愿,禁用後的地下化使用和當前一年11隻黑熊遭誤捕的情形有差別嗎?而這本書的訪談內容,也給了另一種報導之外的思考途徑,並給予讀者們更有脈絡的詮釋。
一個多元族群文化共處的國家,卻不考量既有族群、原民部落文化對於土地利用的概念以及自然資源索取的觀念,沿襲日本殖民精神的《森林法》以及大漢人主義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強行將山林國有化、走向禁獵時代。
獵人原是部落的英雄,頓時成了盜竊國家財產的小偷、犯罪的狗熊,「殘忍」「野蠻」「落伍」汙名標籤撕不掉,現代社會不理解也沒機會理解,為何部落族人要吃野外食物。
想像,如果有一天,原住民反過來規範漢人不准燒香拜拜,或是要事先申請,也不准迎媽祖,漢人會不會反抗?
法律嚴厲剝奪狩獵權、打壓狩獵文化的結果是,讓原住民的狩獵活動轉為地下化、法律成為了具文;警民心知肚明,平常相安無事,需要業績時就把原住民違法打獵當成提款機。這樣的關係,是無助於動物處境的提升或保護。
獵人不只是向山林拿取獵物,更是管理山林的人。和土地關係親密的部落擔起資源利用與照顧的責任,比政府更用力保育棲地與生態。
「我怪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快,沒有讓這些族人們知道,誤傷黑熊只要通報並協助救援就不會有罪。」林保署署長林華慶自責,國家沒能來得及和全台800多個部落一一化解對立關係,如果能早些與案發的武界部落重新建立起緊密的信任關係,合作狩獵自主管理計劃,就有機會解救受困山豬吊的568,牠的生命更不會結束於三聲槍響。
不恨了,和解才有下一步
568的案子,三名被告被檢方依照違反野保法、刑法提起了公訴,也遭林保署台中分署請求民事賠償568的衛星發報器項圈。
但比起嚴刑峻罰或賠償24萬多的財損,林華慶反而更希望促進黑熊保育宣導,竟邀請獵人祖孫兩人擔任黑熊保育志工,參與了包含《一隻台灣黑熊之死》紀錄片放映在內的宣導活動。不僅如此,案子審理結束後,林華慶也邀請三人一起送711/568回到大雪山長眠,「很抱歉!568回家吧!」「我們很抱歉,安息吧!謝謝568。」
711/568回家了。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林間一隅,成為牠最後的歸身之所。這是一片典型的中海拔針闊葉混合林,充滿了黑熊最愛的殼斗科樹木。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獵人也許會想跟黑熊和解,也會想跟林保署和解,若邀請他們一起到大雪山送568回家,也象徵三方和解。
雖然邀請被告參加受害者的葬禮,站在人類文化思維裡幾近「在受害者身上灑鹽」,而林保署選這種近似於「修復式正義」的作法也不免引發爭議,被認為沒替黑熊討公道、還跟兇手和解?但林保署相信,只有和解才能共生、共好,「因為保育的關鍵是在這些山村部落。」
窩編初次接觸山豬吊議題時,曾經想著——何不不再用陷阱了、不要再讓動物無辜死傷了,就可以解決動物處境了!但野灣救傷團隊卻告訴我,保育不只是動物的安危與存續,與動物生活共享生活空間的居民過得好不好,他們的處境、需求同樣必須重視。
撕裂的傷口需要時間結痂、癒合,被山豬吊勒出的傷口是如此,族群間複雜的矛盾對立亦是。原諒、和解只是攜手保育的第一步,如何透過狩獵自主管理、生態服務給付等方式串起人、動物、環境的連結,是我們可以持續關注、給予支持的在地治理。
568透過山神告訴巫師,受困陷阱當時,牠原本是背對獵人,雖然聽到有人靠近,但並不以為意,因為牠相信人類,知道人是友善的,最後被殺了,牠也覺得很訝異。
「那牠還相信人類嗎?」這是我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568說牠依舊相信人類,沒有恨。」
大雪山的殼斗科植物種子們陪568長眠。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的作者資深記者蔡惠萍深入黑熊711/568的死,用內斂的筆、持平的敘事,撐開介於「你的正義」與「我的正義」之間的灰色空間,讓讀者得以衡量出自己心中的那道天平:是使用山豬吊的錯嗎?是獵人的錯嗎?是野放的方式錯了嗎?
在探究人與熊、都會與山村、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層疊交錯的問題,對錯、黑白之間,是否有更好的選擇?711/568沒能走完的返家路,不也是我們尚未完成的旅程?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章節預覽
第一章|最常上新聞的黑熊
第二章|熊熊來到人間
第三章|你怎麼又來了
第四章|五六八,你要去哪裡?
第五章|打死,丟到樹林裡
第六章|我們都是加害人
第七章|鑰匙在哪裡?
第八章|終於敢作夢了
第九章|從懷璧其罪到守望者
第十章|回眸後的深情
第十一章|死了一隻熊後
第十二章|獵人的眼淚
第十三章|難以跨越的大山
第十四章|你有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