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Reuters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日本的捕鯨習慣長年來與傳統文化緊密,自繩文時代就有吃鯨魚的習慣,世界二次大戰後,因糧食短缺,鯨魚肉更成為主要的肉類來源。但是雖著社會經濟發展起飛,日本曾一度於1986年停止商捕鯨,但是30多年後,卻又於2018年宣佈退出 《國際捕鯨管制公約》,並於2019年7月1日重啟商業捕鯨,同步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國際捕鯨委員會是為了維護鯨魚族群的數量、致力於保護鯨魚物種,並以長期的捕鯨永續發展作為目的而成立。當時,日本宣布退出此委員會後,並恢復經濟海域的商業捕鯨活動時,也受到國際及動保團體批評。
沒想到在重啟捕鯨的五年後,5月9日,日本水產廳在一份水產資源政策的修訂草案中,卻擬將大型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列入可商業捕撈範圍,計劃在6月5日前徵求公共意見,並納入下次開會的內容。
日本水產廳表示,2023年日本共捕獲294頭小鬚鯨、布氏跟塞鯨,目前日本捕鯨多以這三種體型相對較小的物種為主。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鯨魚是重要的食物資源,應該根據科學證據進行永續利用。」雖稱以科學為由,但根據路透社報導,這其實意指將擴大允許捕撈範圍,將長鬚鯨納入其中。
根據美國之聲報導,一位不具名的日本官員甚至表示:「這個計畫不是為了增加鯨魚肉供應,且捕鯨業者不一定要捕那麼多長鬚鯨,甚至達到總捕撈配額。」今年,日本水產廳規劃捕撈小鬚鯨、布氏跟塞鯨共379頭,稱去年捕獲的其實不到今年總配額的80%。
長鬚鯨是世界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在台灣屬於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在IUCN標準則為易危(VU)等級。流線型身體以及V形頭部是牠的特徵,游泳速度非常快,通常以兩到七隻的群體生活,每天需進食至少2噸的食物。
由於長鬚鯨平均約3~4年才會產下1隻小長鬚鯨寶寶,因此每一隻都相當珍貴,族群量提升也較緩慢。圖片來源:Animalia
根據一份2022年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研究指出,1976年商業禁捕前,約有70萬隻長鬚鯨死於商業獵捕,這也曾讓長鬚鯨一度成為國際的瀕危物種。然而根據這個報告研究,長鬚鯨在南半球數量已從禁捕時的3000隻增加到8000隻,並且有大量的長鬚鯨回到南極,研究指出:「這是禁捕長鬚鯨後,半個世紀以來的頭一遭。」
然而,日本自1986年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並停止商業捕鯨後,一直以「科學研究」為由至南極捕鯨,1987~2005年,更以此理由捕獲數百甚至上千頭鯨魚,與此同時,也差不多有兩萬多隻不受保護的海洋哺乳動物慘遭屠殺。因此2014年,國際法庭曾判定日本的南極捕鯨行為並非科學目的,禁止日本在南極洲附近捕鯨,原以為日本捕鯨可消停,2019年日本卻恢復經濟海域的商業捕鯨,如今更擬捕大型又珍貴的長鬚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