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海洋廢棄物不僅污染海洋,也恐奪走野生動物的性命。3月20日金門海巡署岸巡隊執行例行的海邊巡邏時,在船型堡附近發現一隻遭網具緊緊纏繞的海豚擱淺在岸邊,便通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縣政府及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可惜的是,到了現場發現,這隻海豚已死亡多時。
根據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觀察,這隻是雌性青少年個體的窄脊露脊鼠海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全長約105公分,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陳亭獸醫師也說明:「窄脊露脊鼠海豚除了2019年我們有救援過活體以外,其他救傷案例都是死亡個體。這隻因為身體有點腫脹,皮膚有剝落且有異味,再加上尾鰭有藤壺寄生,蠻明顯可以看出死亡多時。」
窄脊露脊鼠海豚通為2-4隻小群體行動,通常2年左右生一胎,在IUCN被列為EN瀕危等級,因為沒有背鰭且水上行為較不明顯,在臺灣海域僅有偶爾才有海上目擊。近年擱淺案例年年增多,偶有漁業致死案例被發現,目前,在臺灣族群數量因缺乏調查而無法估算。
窄脊露脊鼠海豚,沒有背鰭是牠們的特徵。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中華鯨豚協會典藏
後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姚秋如博士解剖,發現牠原先身體狀況就不佳,陳亭進一步解釋:「通常解剖後有發現肺臟有嚴重的寄生蟲感染,表示原本的身體健康狀況已經沒有很好,抵抗力無法控制體內的寄生蟲。」
此外,解剖報告也發現,由於牠呼吸道無其他異物或泡沫,因此排除了溺水的可能性,又因口腔、食道及胃部有泥沙,研判擱淺時可能仍是活體,死因的推測則是因漁網纏繞造成緊迫擱淺致死。健康狀況不佳再加上遭漁網緊綑,可見這隻年輕窄脊露脊鼠海豚生前遭遇種種困難而殞落。
離島面積雖然不大,卻是鯨豚擱淺數量最多的,根據海洋保育署2023全年度擱淺報告,鯨豚擱淺縣市最多案例的為連江縣(34例死亡個體),第二名為金門縣(20例死亡個體),第三名則為澎湖縣(1例活體12例死亡)。
2023年全台鯨豚擱淺分佈。圖片來源:2023年擱淺報告
陳亭也分享,金門每年遇到的鯨豚死亡擱淺案例都是前三名,而且最主要集中在3~5月,特別是3、4月這時候案例最多。「但有時候沒辦法確切知道鯨豚擱淺的原因,只是偶爾會在身上看到牠們被網具纏繞,除了鯨豚,也有遇過被纏繞的海龜活體。」
值得注意的是,被網具纏繞的鯨豚,有些個體身上並不會有明顯的漁網。「有些擱淺的海豚身上有被尖銳刀子割傷的痕跡,我們推測有些鯨豚可能是被漁船被誤捕,因為被誤捕時身上已有漁網,漁民為了要將網子割斷把海豚丟回大海而劃到。」陳亭提到。
全台鯨豚每年擱淺案例都破百例,根據報告指出,2023年擱淺的158隻鯨豚(141隻死亡擱淺,17隻活體擱淺),其中僅3隻成功野放。而擱淺原因常常因屍體過於腐敗而無法判斷,比例高達64.7%,其次則多因混獲(15.7%)、疾病(13.7%)擱淺致死。
2023年鯨豚擱淺原因。圖片來源:2023年擱淺報告
窄脊露脊鼠海豚已是瀕危物種,但在全台擱淺案例中,卻是相當常見的物種之一。「露脊鼠海豚有分窄脊跟寬脊的,因為沒有背鰭個性又害羞,所以在野外不好觀察,但其實牠們是金門最主要的海豚擱淺物種,排名第一名。」陳亭說明。
陳亭指出民眾對於露脊鼠海豚通常都很陌生,但其實牠是近海的生物 ,離我們的生活距離很近,
希望民眾能多多去認識牠,從認識開始才能更知道牠們在海中面臨的困境。
鯨豚擱淺種類,露脊鼠海豚(含窄脊跟寬脊)在離島是最常見的,在本島也是榜上有名。圖片來源:2023年擱淺報告
民眾若有在海邊發現鯨豚或海龜擱淺,可以撥打118海巡專線通報位置,並提供發現地點、時間與動物狀況,以利救援。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也呼籲,遇到活體動物請遵照「三要四不原則」:要扶正、要保濕、要記錄呼吸心跳,不風吹日曬、不喧嘩、不站在鯨豚的頭尾處、不拉扯胸鰭和尾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