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白化 專題Banner

 

撰稿|林采昱  編輯|洪郁婷  設計插畫|林昕慧


海之大,珊瑚礁是眾生物的家

入海、下潛,放眼望去健康的珊瑚礁海域是豐富多彩的奇幻絕景。若要把珊瑚礁譜成一首樂曲,牠既是蘊藏眾多生物蹤跡的進行曲,也是孕育複雜海洋生態系的搖籃曲。

珊瑚是一種體內藏著植物(共生藻)的動物,珊瑚繽紛的顏色即來自於體內的共生藻。不同種類的共生藻,可以組合成千百種不同種類的珊瑚。

每個珊瑚其實就是一種小宇宙。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談到自己已研究了一輩子的珊瑚,就像介紹一位老朋友一樣,攤開珊瑚的小宇宙,令人仿如身在其中。「珊瑚在這個地球上已經有三億年,牠其實經過好幾次的大滅絕,卻依然還在。」在陳昭倫敘述下的珊瑚,像是身經百戰的宇宙艦長,而海洋裡的珊瑚礁則是珊瑚打造出的一座的王國古城。

珊瑚白化文章ㄧ 02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除了讓珊瑚顯現出美麗色彩外,也是維繫珊瑚生命的重要幫手。白天的時候,珊瑚裡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並將產生養分傳給珊瑚表面的珊瑚蟲,到了晚上後,珊瑚蟲就伸出觸手捕捉食物,以「互利共生」的方式,共同維持珊瑚的健康。

 

珊瑚白化文章ㄧ 03全世界的珊瑚約有1500種,而台灣可以看到的珊瑚約有400多種。由外觀來看,可見有支狀的、桌狀的、團塊狀的、山狀的、平鋪狀的、葉片狀的等不同形狀的珊瑚,這些珊瑚的造礁速率、分佈位置、對外在環境的耐受程度也都有所不同。 照片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團隊|軟柳珊瑚照片來源:Hectonichus

 

珊瑚白化文章ㄧ 12有些珊瑚具有「造礁」的功能,能透過鈣化作用產生堅硬的礁石地形,讓其他珊瑚能夠再生長於此,便形成擁有各式各樣珊瑚的珊瑚礁,吸引動物前來居住。 
 

雖然珊瑚礁在全球只占不到千分之二的面積,可是牠提供我們所知的、大概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育幼與棲息的環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珊瑚礁體檢*專員曾椲涵眼中的珊瑚礁海域,是生命誕生、生物聚集、生機盎然之地,「所以我們都說珊瑚礁是海中的熱帶雨林。」

*註:珊瑚礁體檢為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oundation)發起的全球珊瑚礁調查行動,以監測底質與珊瑚指標性物種的方式,追蹤珊瑚礁的健康。
珊瑚白化文章ㄧ 10珊瑚礁提供約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棲息,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之一。
 
珊瑚白化文章ㄧ 11珊瑚礁常出現外觀奇特的生物,圖為俗稱七彩麒麟的花斑連鰭䲗。

海之寬,生態的連結一環扣一環

在追蹤珊瑚礁健康的行動中,EcoDiver(生態潛水員)是重要的前線觀察者,他們熟稔各指標物種的存在價值,並關注珊瑚生態的變化。EcoDiver培訓教練楊東陸笑說,「以前在海裡看到石斑就只是『噢,有一隻魚過去了』。」

成為EcoDiver,看到的面向從此不同,

認識到石斑魚是珊瑚礁生態系的頂級掠食者後,看到牠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就表示這邊的魚群夠多,足夠去養活這隻石斑。

而珊瑚礁體檢裡監測的指標性物種,在生命豐富的珊瑚礁海域裡,各自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珊瑚白化文章ㄧ 04

在珊瑚礁生態系中,由生產者珊瑚作為養分源頭,提供食物給以珊瑚為食的小型魚類(如蝶魚)。當小魚在珊瑚礁中穿梭覓食之時,中階掠食者(如石鱸、笛鯛)便在形形色色的珊瑚周遭,尋找這些五花八門的好吃小魚。最後,頂級掠食者(如石斑魚、裸胸鯙)也加入這場飢餓遊戲,吃掉中階掠食者飽餐一頓,剩下的腐肉與碎屑,則由底層清道夫(如龍蝦、海參)食用清除。

除了小魚吃珊瑚外,珊瑚礁指標性的棘冠海星與保育類隆頭鸚哥魚,也會啃食珊瑚。棘冠海星較愛吃生長速度較快的支狀珊瑚,當牠吃掉一些比較強勢的珊瑚種後,其他成長速度較慢的珊瑚才有更多成長的機會,造就出擁有各種珊瑚的珊瑚礁。隆頭鸚哥魚啃食珊瑚,同時吃下了珊瑚體內的共生藻,並在排泄時將共生藻一同排出,有助於珊瑚族群的散布。擴散到各處的珊瑚又將再吸引小魚前來覓食,形成源源不絕的生態搖籃。

珊瑚白化文章ㄧ 05*註:魚醫生為一種裂唇魚,會幫忙清理魚類身上髒東西、寄生物

 

珊瑚白化文章ㄧ 12正在珊瑚礁覓食的小魚。 
 
珊瑚白化文章ㄧ 12奇形怪狀的珊瑚,創造出小型生物可以藏匿的空間。 
 
珊瑚白化文章ㄧ 12指標魚類中的隆頭鸚哥魚與蘇眉魚在台灣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圖為隆頭鸚哥魚。照片來源:Kevin Lino 
 

另外,除了跟指標性物種一樣長期生活於此的生物外,其他海洋生態系的生物也經常到珊瑚礁海域覓食或是經歷成長

舉例而言,「飛魚」是蘭嶼人重要的食物來源,被達悟族人視為「天神的魚」。飛魚群張開翅膀躍出海面的恩賜時刻,是因為海面下有掠食者鬼頭刀的追趕,而更上一層級追趕鬼頭刀的掠食者,則是鮪魚。鮪魚的幼年時期,需要依賴珊瑚礁區躲藏、成長。日本料理中有名的星鰻,在鰻苗成長過程,也會在珊瑚礁區度過一個階段。海底食物鏈即是一連串物種之間的交互作用,即便是悠游大海的大洋魚類,或是餐桌上常見的經濟魚類,溯源到底也跟珊瑚礁有所關聯。

如果珊瑚礁本身消失了一部分,影響的不只是珊瑚礁這附近的生物,連帶影響近海甚至遠洋的一些魚類。

楊東陸教練強調說明。 

珊瑚白化文章ㄧ 06

海之空,當奇幻色彩都成了白

2020年,台灣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白化災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昭倫的研究團隊針對全台28,250株珊瑚進行量化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全台有52%的珊瑚受到高溫海水的熱壓迫,死亡率估計為31%。而白化狀況最為嚴重的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以及首次發生大規模的北部以及東北角海域,都是過去台灣珊瑚白化研究史上未曾記錄過的情形。

珊瑚白化文章ㄧ 07當環境變得不再適合生存,珊瑚內部的共生藻的光合作用就會越來越弱,產生越來越少養分,最後離開珊瑚,使珊瑚的美麗顏色逐漸褪去。共生藻若長期未回到珊瑚裡,珊瑚蟲也將因失去共生藻的養分,最後也離開珊瑚,屆時珊瑚便宣告死亡。

 

珊瑚白化前後對比照

照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照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照片來源:海龜癡漢 蘇淮

 

照片來源:海龜癡漢 蘇淮


珊瑚白化文章ㄧ 08

這次印象最深刻就是在台灣北部發生有史以來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白化現象,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警訊。

陳昭倫表示,上一次台灣珊瑚礁面臨大規模白化是在1998年,範圍僅在南部海域,然而這次,看到自己長期活動的野柳海岸也轉白的那一刻,他五味雜陳地喊了聲「Bingo!」他說自己一直有預感大白化會發生,但沒想到在有生之年真的看到它發生。

在南部海域,墾丁陽光潛水教練鄭毓毅去年(2020年)六月也察覺到珊瑚的異常,

珊瑚白化就像長皮膚病一樣,就可能有一小塊顏色開始變淡,還沒有到很多都白掉,但你會覺得好像不太對勁了,並不是每年都有珊瑚白化,到七八月就蠻嚴重了。

當年九月,鄭毓毅聯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進行白化調查,發現墾丁合界在水深5米到10米皆有55%的珊瑚已經白化

大片珊瑚染上了白,宛如海底下雪的情景。曾椲涵專員表示,「我看到也有點嚇到,從來沒有看過是這樣一整片都白茫茫的,真的會很擔憂。對我來講,就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原本藏匿於珊瑚之間的魚群,突然像是被放在一張白紙前面,失去了在環境中的保護色。居住在珊瑚裡的珊瑚蟲,頓時失去了養分,漸漸喪失維繫珊瑚生命的活力,而當珊瑚踏入死亡終章,賴以維生的生物們,將可能上演一場龐大生態崩蹋的悲歌。 

昔日珊瑚的奇幻絕景,頓時成了空白場景,大白化的發生是源於什麼背景原因?各式生命交織而成的珊瑚礁生態系,是否會面臨曲終魚散的命運?

詳見下篇:珊瑚王國的獨白(下)——面鏡啊面鏡,為何眼前只剩一片白?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