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報導
ONEpage
情境式動畫報導
請跟著秋哥的第一視角,回到野放的那一天。
Ep1|秋哥故事
秋哥的故事 EP1
秋哥殞落的那天
初到救傷單位的牠虛弱、鬍子斷光,帶著楚楚可憐的樣態,由無數名人員把屎把尿地照顧,直到成長茁壯。相隔一年,牠在中秋節前夕被野放,但僅僅2週,牠卻被發現命喪於犬口下⋯⋯
播放Play
Ep2|犬殺迷思
犬殺迷思?EP2
六大犬殺迷思解析
明明路殺比較嚴重為何針對犬?死因這麼多為何推給狗?把狗餵飽以後就不會去追石虎了?常見疑問與迷思,都將在這篇由石虎研究員林育秀娓娓道來。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關於石虎的生存威脅,最嚴峻的不是棲地開發嗎?而路殺導致石虎死亡的數量最多,又為什麼要刻意只提犬殺?

犬隻造成的石虎威脅,是危言聳聽,還是真有其事?犬隻與石虎,難道就不能和平共處?

其實,每一個導致石虎死亡的原因都是重要,且需要大眾通力解決;但比起大眾較為知曉的路殺、獸鋏或雞舍衝突,過去犬隻攻擊這項威脅很可能遭低估,也與一般常見的迷思有關。

這次,就一起來了解在研究人員眼中,為何這是一項不得不正視的威脅,並以此好好檢視與調整犬隻管理政策,藉以改善問題、取得人、石虎與犬隻最大的平衡!

記者|陳信安   編輯|蘇于寬    設計|蔡孟成

石虎是台灣等級最高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族群數量僅468至669隻,除了過去廣為大眾知曉的路殺、獸鋏或雞舍衝突的生存威脅外,從2019年以來,每年因犬隻而亡或失親的石虎消息,才逐漸開始浮上檯面被紀錄。

但目前全臺仍有將近17萬的遊蕩犬隻在外,就棲息與自由穿梭在石虎僅存的棲地當中,加上民眾對於石虎遭犬隻攻擊致死的議題,多有些常見迷思與疑惑,若不加以釐清、因應,恐讓犬隻與石虎的衝突與威脅持續惡性循環。

QA 迷思 01

Q1:石虎族群不是有恢復嗎?

A:與狗共域、重疊為現在進行式,局部石虎族群不樂觀!

近年,你一定可以從石虎遭逢路殺或自動相機監測的資料發現,原本只密集分布在苗栗、南投及台中的石虎,居然在彰化、嘉義,甚至台南都有牠們出現的紀錄,是一種族群擴展的現象。

但根據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育秀的追蹤資料,她卻難以樂觀地表示:「本來我們覺得石虎擴展得很好,可是這兩年我們沒有那麼樂觀了,藉由追蹤個體資料的累積,我們才發現犬攻擊可能是低估的。」

一來,不論是根據林業署,或者是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的調查資料,結果都顯示在野外架設的自動相機中,絕大多數石虎出現的點都有犬隻!意即牠們在野外共域、重疊度高。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的秘書長陳美汀就指出,「拍到石虎出現的地點,有91%都有狗會去,只有9%的點是安全的。」換句話說,平地幾乎犬隻遍佈,沒有犬隻出現的相機位置只剩深山、竹林深處。

再者,以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在台中市東勢區長期架設的自動相機資料來看,陳美汀也著手透過拍到的犬隻照片,進一步計算犬隻的出現頻度,結果發現相較於前期的2016至2020年,後期2020年至2022年犬隻在野外出現的頻度大幅攀升,「表示狗的問題是變嚴重的。」

而從石虎救傷資料中,雖然相較於2019年累計至2023年8月的124起路殺案例,犬隻案例數量稱不上多,但若單從被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追蹤的石虎個體來看,有過半的石虎皆與犬隻相關。

自2019年開始,每年石虎都有和犬隻有關的傷亡案例發生;截至2023年8月更累計到因犬隻攻擊而亡的石虎有21例、疑似犬隻攻擊死亡則為4例,另也有2例是犬隻干擾,導致3隻幼獸失親的救傷。

林育秀也提到,若將監測尺度縮回部分樣區的監測狀況,以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附近棲地樣區舉例,長期的自動相機監測資料卻發現有一段時間未拍攝到石虎、棲地出現空缺的狀況,有局部區域石虎族群密度下降的隱憂趨勢,恐也與犬隻的擾動有關。

QA 迷思 02

Q:路殺才是大宗卻只針對犬殺?

A:犬殺反是過去遭嚴重低估的生存威脅!

路殺多發生於道路,算是民眾經常行經的區域,相對容易被民眾發現,偵測率也較高,且因石虎受民眾關注度高與積極通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育秀推估,就算非追蹤個體,近年石虎路殺情形應達8到9成的掌握度。

但犬隻相關的案例,她卻並沒有這麼的樂觀,由於受犬隻因素死亡的石虎,目前有些死亡在人煙稀少的樹叢、農地或果園周邊,更曾有個體是一度被民眾掩埋至土中,若不是因配戴發報器,能被發現或通報的機率幾乎微乎其微。

林育秀強調,「犬隻(自然偵測)是我們掌握不到的,我們會很擔心,可能有更多野外被咬死的?會不會有更多幼獸?我們都不知道,就全部都是問號。」

而路殺問題,自過去石虎頻繁於省道遭路殺時,就已有立委關切、凍結公路單位的預算。林育秀也提到,自2017年開始便與公路總局有所合作,不論是每一次事故發生後的會勘,到是否能減少新闢道路的開發,以及舊有道路重新修正,朝生態友善方向走去,都在努力。

甚至就連獸夾帶來的傷害,也嘗試調整、評估改良式陷阱的可能;若是雞舍衝突,亦透過生態給付、雞舍改造的方式,藉此降低石虎的生存威脅。

林育秀強調,「我們花很大的力氣在處理路殺,可是我們追蹤資料真的確實是2017以後,(犬殺)累積比較多。」也令她重新思考犬隻因素帶來的威脅是否低估,以及犬隻族群管理政策後續應被討論與修正。

QA 迷思 03

Q:怎麼有辦法斷定是犬隻咬死石虎?

A:解剖、採樣,生物特性都透露端倪!

若研究單位於野外發現石虎屍體,第一步都會帶回至實驗室進行採樣、解剖等一連串的工作,希望藉此釐清每一隻石虎的死因,以及從中分析每一隻個體生前的情形。

而以石虎犬殺的案例來說,像是透過傷口採樣時,就能檢測、釐清表層毛髮是否為犬隻的唾液。在石虎秋哥的屍體中,就很明確的從牠的傷口檢測出犬隻的核酸。

不僅如此,研究單位也會透過解剖、剝皮,藉此釐清出血的狀況、血跡的呈現方式,是遭車輛撞擊產生?還是遭犬隻攻擊?也會再比對撕裂痕跡的直徑大小,是為食肉目何種動物的口徑。而以犬隻攻擊致死來說,會有出血,且皮膚與肌肉間會有血痕。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亦不諱言,「犬齒那個間距比較大,然後嘴巴也比較大,整個(石虎)屍體上面可以被(咬)對穿。」和路殺造成的傷口是有明確的差異,包含傷口撕咬痕跡、骨頭破碎或頸椎斷裂,在台灣只有犬隻具有這樣的咬合能力。

QA 迷思 04

Q:獵人也會帶獵犬殺石虎吧?怎推給遊蕩犬

A:獵物未被帶走、拍到比例落差太大。

雖然在自動相機的監測資料中,也確實可見獵人帶著犬隻狩獵的痕跡,但林育秀則說明:「比例跟拍到遊蕩犬隻的比例差太多了。」

事實上,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研究室調查的資料顯示,能夠生存於野外、具有穩定食物來源的自由遊蕩犬隻,同時也會進入到野生動物棲息的森林環境中活動,「牠們會成群結伴進入到野生動物棲地環境裡,反而沒有成群的個體活動範圍相較就比較小。基本上成群的、活動能力也比較強,有點像是狼群互助合作的獵殺行為,效率也比較高。」

而目前所被發現為遊蕩犬隻攻擊致死的犬隻,大多屍體也都為完整、未被帶走,和狩獵會將獵物帶走的行為相差甚遠,這也導致為何研究人員認為不可忽視遊蕩犬隻造成的威脅。

林育秀也表示,若有拍到犬獵的情形,也會將資料轉交由林業署,並由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進行後續的偵查。

但以現況來說,目前全臺仍有將近17萬的遊蕩犬隻在外,就棲息與自由穿梭在石虎僅存的棲地當中,甚至成群結隊進入森林活動,對天性獨居的石虎相當不利。

QA 迷思 05

Q:餵飽遊蕩犬就不會攻擊石虎了?

A:犬隻有狩獵的天性,無關吃飽與否。

「我們收到(石虎)屍體其實都是全屍。」林育秀無奈地說,狗並不是為了吃石虎這樣的獵物而狩獵,單純是一種娛樂性的獵捕行為。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也相當憂心表示,固定食物來源會使犬隻逗留、增加存活機率,使族群量增加,甚至讓犬隻形成群體,找尋更多生存空間;最糟的,犬隻吃飽了,也更有餘裕及體力展現天性。

林育秀也以追蹤個體「西湖哥」死亡地點為例,牠所在的竹山濁水溪河道兩旁,追蹤時期發現有許多餵食痕跡,而附近恰有台鐵濁水溪橋補強工程進行生態監測,結果就發現自動相機記錄到的犬隻出現頻度值,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高的點位,「所以真的證實這邊的狗很多,推測和餵養行為有關。」

而在找到「西湖哥」屍體後,個體雖有些腐敗,但屍骸仍屬完整,意即這些犬隻只是將石虎當成獵物玩耍,「如果有人持續餵養提供無虞的食物,不僅讓犬群飽食、更具繁衍能力外,且讓犬隻體力更好,有更多的時間在野外成群打獵。」林育秀強調。

QA 迷思 06

Q:不餵狗會死?那連石虎一起餵?

A:石虎為野生動物,應回歸自然法則!

石虎為野生動物,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頂級掠食者的角色,會透過獵捕鼠類、昆蟲、小型哺乳類或鳥類等野生動物,藉此維持生態當中的平衡。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秘書長陳美汀就指出,「一個物種在這個地方的族群數量,很大的一個因素取決於牠的食物量。」但以現況來說,本在一個環境食物量為固定的前提下,能支撐的動物族群數量也有上限。然而,人為介入的給食、餵食,讓動物有固定食物來源的情況下,卻會打破原本環境能負荷數量的常規。以餵食犬隻來說,就導致犬隻族群的密度增長,進而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存。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育秀也表示,「講起來大家會覺得野生動物研究者好像很殘忍,可是如果石虎已經在野外,我覺得牠就必須回到自然法則。」長期給石虎人為食物,不僅會讓石虎這類的野生動物降低獵捕能力,和對人為活動迴避的影響外,甚至,並非所有與野生動物活動重疊的人類也完全友善,可能導致衝突的誕生。

因此,維持野生動物和人類彼此間的適當距離,應是維持自然生態運作的最佳作法;而若石虎因缺乏覓食的競爭力,被淘汰也屬於生態鏈的一環。

林育秀亦強調,犬隻是被人為馴化的同伴動物,理想上其歸屬為家庭,不應出現在野外。倘若真的已在野外,就應遵循自然法則,而非人為的餵食介入。「在野外如果你提供給牠(犬隻)過多的營養,牠跟其他的野生動物就不是在同一個基準點,牠可以生很多,牠可以讓族群越來越壯大。」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