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豬隻在運輸過程又從天而降!8月21日上午約5點55分,一輛承載豬隻的貨車,於國道一號北上楊梅路段,不慎撞上因故障緩慢行駛於路肩的大貨車,造成4隻豬隻摔落逃脫,並花了約2小時捕捉逃脫豬隻。
從照片上更可驚見,貨車因事故而導致車身變形、損毀,嚴重擠壓到豬隻的運輸空間,使得車上豬隻不只受到車禍的驚嚇,更有約數十隻同伴壓在底層,甚至還有豬隻疑似被車子壓出一坨肉、3隻豬活活被壓死。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批:「每年國道運豬車意外事故頻傳,本案已是今年第八次!然而《動物運送管理辦法》自 2005 年公告實施已近20年,經濟動物運輸事故卻層出不窮,動物非死即傷,卻始終不見農業部訂出改善措施。」
每每有豬隻掉落事件,就有網友會在網路上留言戲稱該事件,像是「直接變豬排了」、「豬排堡」、「提早變成培根了」等玩笑,多訕笑而失焦動物運輸尚不完善的動物福利議題,以及忽略交通安全風險。
國道上不時會經常發生豬隻掉落的事件,以今年來說,本案已經是第八例。既然會偶發交通事故、恐影響道路安全,為何仍要將豬隻載來載去,使其面臨道路的任何突發因素,導致牠們驚嚇連連又承受摔落道路的風險呢?其實是跟目前的豬肉拍賣與販售制度有關。
台灣人普遍認為,溫體豬、溫體牛肉的肉質較為新鮮,這也造就現今的屠宰與拍賣方式,仍將豬隻從產地移至拍賣市場以及各縣市屠宰場。儘管現今冷凍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但這樣的屠宰與販售鍊仍相當穩固,導致大多數豬隻必須歷經兩次運輸,一次是將豬隻送往活體拍賣肉品市場,另一次則送至屠宰場屠宰,所以國道上才會經常看到承載豬隻的貨車南北奔走。
儘管根據《動物運送管理辦法》第8條規定,運輸工具必須應備防曬、防寒及通風功能,也應符合第4條規定,依動物特性採取適當的裝卸措施,以避免動物遭受驚嚇、痛苦或受傷。
此外,不論事動物還是物品,貨品掉落其實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貨物應避免脫落、滲漏、飛散、掉落等事故,所以應捆紮牢固、嚴密覆蓋,違反的話將依第30條開罰,處3000元至18000元罰鍰,若有使人重傷或死亡,更將依公共危險罪偵辦。
不過目前台灣大部分的運豬車都沒有車頂,僅有簡單的遮陽網幫助豬隻防曬,如果周邊防護不足,就很容易因為發生車禍、道路坑洞或是豬隻驚嚇等因素,造成豬隻跳車摔落甚至驚嚇、擠壓致死的事件。
長期關注經濟動物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曾呼籲政府
動物運送管理極待檢討!
該會調查研究主任林岱瑾曾向窩窩記者表示:「活體拍賣制度除了危害豬隻的動物福利以外,也不利於防疫。全台各地的人、車及豬隻都會混雜在肉品市場中,很有可能成為疾病交叉感染的集散地。」
林岱瑾呼籲政府,應減少活體裝卸載所帶來的風險,以及豬隻在過程中所承受的緊迫,盡快落實「屠體評級與拍賣」,將豬隻先於生產地屠宰評級,再以冷藏或冷凍方式運輸至各縣市。此外,也應檢討《動物運送管理辦法》規定,強制要求運輸業者使用防曬與防護裝置,並裝設監視器,減少動物掉落意外。
然而,我們的島《豬的最後一哩路|推動屠體評級制度》報導指出,屠體拍賣制度難以推動的原因,恐在於每天有兩千多隻豬進行活體拍賣,若全面設置低溫拍賣場所,運輸車輛、市場攤商,都要改成冷藏設備,不僅是非常浩大的工程,更要面對國內七成豬肉仍以溫體方式販售的傳統與習慣,相當窒礙難行。
以這些豬隻的運輸過程的動物福利來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更指出,在本次的救援過程中,這四隻摔下車的豬隻原就已相當驚慌,最後卻仍被以拖吊車從後腳吊起,更造成豬隻不必要的緊迫,而下層被壓傷、壓死的豬隻,也沒有專業人員進行檢傷,評估是否應緊急安樂死。
路過網友也目擊摔落豬隻的處理情形。截圖自:桃園都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向農業部呼籲,應重視經濟動物動物福利,針對動物運送管理也提出四點要求:(一)全面檢討《動物運送管理辦法》,增加經濟動物福利稽查機制、(二)強業者、運送人員等相關培訓,建立正確動物福利知識與緊急應變能力、(三)建立交通、動保主管機橫向通報機制,維護動物福利與交通安全及(四)停止活體拍賣制度,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運輸,保障食安、預防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