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蔡繼鋒攝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在台灣的山林深處,生存著一種神秘的哺乳類動物——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 taivana)。牠與民眾常聽到吃咖啡豆的麝香貓是不同的動物,台灣野生的麝香貓多在深夜出沒且生性害羞,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區域,但大多數人可能從未親眼見過牠的身影。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10月23日分享了一項新發現,麝香貓有向中高海拔處遷徙的趨勢!
麝香貓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體型修長,毛色為土灰色,特徵是從肩到尾巴約有6條的黑色縱紋、胸腰有灰褐色斑點。由於身軀修長頭又小,因此非常適合在隱密的森林與草叢內穿梭,通常單獨在地面活動,很少爬上樹,遇到危險不會反擊而是躲進草叢!
麝香貓為雜食性動物,多攝取昆蟲、無脊椎動物,其他像是鳥類、鼠類、果實也會吃。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助理蔡繼鋒表示:「我們發現牠主要吃昆蟲、蚯蚓,約佔25%,也會吃植物果實,但必須澄清,與國外吃咖啡豆的麝香貓不同,台灣麝香貓是不用吃咖啡豆的!」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自2011年起,於不同海拔設置自動照相機進行監測調查,累計超過30萬個工作小時,結果發現,位於海拔1,100至2,635公尺的高雄地區的藤枝研究中心的監測成果顯示,該地區麝香貓的出現指數OI值(Occurrence index, OI)有穩定的跡象,而這項發現更新了過去人們對麝香貓棲息地的了解。
在近10年的研究資料顯示,藤枝研究中心轄內海拔1,500至1,800公尺中,全年均可發現麝香貓活動的身影,且樣區內的自動相機更多次記錄到不同個體覓食、排遺、以及領域標記行為。
麝香貓在捕捉獵物時,會潛行而緩慢地移動,並且維持潛行的姿勢相當久,等到鎖定獵物後就會迅速捕捉。影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林明璋攝
麝香貓為靈貓科動物,靈貓科動物多具有「香腺」,用於標記氣味和佔領地盤,通常會沾附在及岩石上。影像中可看到屁屁沾黏著葉子的麝香貓剛大便完,在樹幹標記氣味。影片來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林明璋攝
由於麝香貓行蹤相當隱密,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也表示:「在高雄地區的樣本區裡,早年其實沒有麝香貓的穩定出現紀錄,偶有零星出現的游移路殺個體,但也僅出現在於海拔1,100公尺以下之林道沿線。」
不過,從2014年開始,麝香貓首次在藤枝研究中心樣區的1,600公尺以上的自動相機裡被捕捉到,雖然年平均偵測率變異大,維持於6%至25%之間,活動時段多集中於夜間、物種族群的相對豐度仍低,但每個月都有發現的紀錄,推斷當地可能已建立穩定族群!
甚至,2023年後開始,麝香貓的OI值最高的地方,是集中於海拔1,750公尺以上之樣區。
那為什麼過去不常在中高海拔地區的麝香貓,突然跑上山了呢?蔡繼鋒表示:「目前還無法確定牠們真正活動原因,推測可能與氣候變遷以及低海拔的人為破壞有關,有待未來持續觀察與監測。」
蔡繼鋒進一步說明,不含本次的藤枝研究中心樣區,全台在保護區所設置的200台監測儀器,至2015至2022年間,北部及中部地區不分海拔高低,都有紀錄到麝香貓的蹤跡,但南部地區則有減少的趨勢,東部地區可能因人煙較少而則增加。
由於麝香貓相當神秘,多數人可能不曾聽過台灣有這樣的物種,要見到牠也相當不容易,生多所表示:「雖然牠分布範圍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度不低,但由於物種行蹤生性敏感、行蹤隱蔽,傳統調查方式難以直接記錄發現,研究調查相當少,因此臺灣麝香貓的生態與野外族群真實狀況始終成謎。」本次能透過監測而有對麝香貓有新發現,相當難得!
蔡繼鋒呼籲:「麝香貓其實離我們很近,但目前為止在我們對物種了解不多的情況下,若有機會在生活周遭遇到的話,希望民眾以不干擾、不驅逐、不追趕的方式,讓牠可以比較能表現自己的行為與習性!」
生多所也表示,麝香貓在迷霧森林中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其多樣化的食性對小型哺乳類的控制、植物種子傳播及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物種,未來的保育工作應持續進行解密、了解,並減緩對牠的棲地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