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由陳巧薇導演拍攝的《野生之路》,於2023年上映,片中記錄了東台灣第一間野生動物醫院——野灣野生動物醫院(下稱野灣)的日常,該片入圍金馬61最佳紀錄短片,近日在串流平台Giloo發起公播販售計畫,每筆公播收益的50%將提供給「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救傷之後呢? 野放追蹤揭野生動物困境
開頭的場景,並非在醫院內。鏡頭拍攝下的兩位獸醫師,手持天線,原來正進行救傷後野放動物的追蹤。
這次追蹤的主角是一隻成年的雄性穿山甲,名為「流穿風」,因民眾目睹其遭遊蕩犬攻擊而入院,經獸醫師救治,雖然尾巴需截去部分,但成功保住性命;在野放階段,野灣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合作,為其配戴無線電發報器,牠也是野灣首隻野放追蹤的穿山甲!
「牠的野放環境說實話,很糟糕。附近的放養狗至少三隻,還有一隻會追車,我們去調查的時候差點被牠咬到。」獸醫師林宇璇說明選擇野放環境時的無奈:「但是沒辦法,牠對棲地的忠誠度實在太高了。」
對於穿山甲來說,若選擇異地野放,探索環境的過程中,可能遭遇更大的風險,權衡之後,野灣還是將牠帶回原捕捉地,期望提高流穿風的生存機率。
野放後,野灣每日透過無線電追蹤「流穿風」的蹤跡,林宇璇說明動物追蹤需配合其習性:「牠們(穿山甲)的正常活動時間是晚上七點,到半夜凌晨四五點都有。」
儘管追蹤工作並不輕鬆,卻能確認流穿風是否真正回歸山林;而隨之累積的基礎資料,更揭露野生動物真實的困境。
當野灣預計第二次捕捉流穿風,檢驗其身體狀況時,卻發現牠已化為一具高度腐爛的屍骨。雖然無法進行任何檢驗,但其配戴的發報器上有啃咬痕跡,還有似乎因撕咬而破碎的鱗片,都使人高度懷疑牠的死亡與犬攻擊有關。
「我現在才第一次再點開這個照片,好不想看。」林宇璇回憶起流穿風入院時,正是她的到職日,她帶著無限遺憾地說:「很可惜我們真的沒辦法為牠多做什麼了。」
雖然已經無法進行任何檢驗,但種種跡象顯示,流穿風的死亡恐怕與犬攻擊有關。圖片來源: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不只要「看診」 野生動物醫院忙什麼?
除了救治野生動物,及對部分野放個體進行追蹤,野生動物醫院的照養工作十分複雜。
為替入院的穿山甲準備餐點,保育員廖朝盛拿著高枝剪走到路邊,準備「鮮採蟻巢」。這份餐點是為「緯寶妹」準備的,「緯寶妹」因獸鋏而來到野灣,鏡頭見證了她的野放,她的命運又是如何呢?可從《野生之路》影片以及窩窩的過往報導了解後續。(延伸閱讀:穿山甲「緯寶妹」因獸鋏截肢,重返野外更成功育幼)
緯寶妹因獸鋏截去左後腿,救治後成功野放,保育單位也透過無線電發報器進行追蹤。圖片來源:《野生之路》
畫面一轉,在「哺乳室」招牌下,獸醫師吳昀蓉正聚精會神地為小山羌調配飲食,接著她穿上滿是迷彩、包覆全身的「偽裝衣」:「穿上去之後會比較沒有人形。」吳昀蓉解釋,這是為了避免影響幼年動物,希望未來牠們野放後不要主動親近人類。
約一至二週大的小山羌為什麼和母親分離?原來牠是被放養犬叼走,被狗飼主送到野灣。因為年紀太小了,吳昀蓉除了餵食,也必須幫牠催便。
工作人員在照顧幼年動物時,會穿上偽裝衣「隱藏人形」,避免動物在回歸野外後,主動親近人類。圖片來源:《野生之路》
幼年動物照顧不易,對於野生動物救傷機構來說,每年的繁殖季都是考驗。小領角鴞、小白鼻心、小獼猴、……每種動物的食譜不盡相同,卻又可能因不同理由同時入院。「特別是有哺乳動物要餵奶的,那時候可能都要留到很晚。」吳昀蓉笑著承認:「很累。」
野灣的日常,似乎總是充滿未知與挑戰。作為野生動物醫院,野灣的使命不僅是提供醫療專業,更在於實踐保育——協助個體重返自然,為物種延續帶來助力。
拯救野生動物在於棲地保護 而非掌控個體生死
體型僅有約人手掌大小的幼鳥在海邊被拾獲,身上沾黏了不明異物,吳昀蓉小心翼翼為牠完成清洗,卻在隔天早上發現牠已失去心跳:「每天都會發生這種事,你可能已經做了很多了,但牠還是有可能突然離開。」
「要放寬你的心,不然你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在野生動物救傷前線,死亡,亦是日常。
甚至有的時候,獸醫師必須在專業判斷下,主動為動物選擇死亡。
遭車撞重傷的白腹秧雞、出現嚴重神經症狀的小雨燕,在野灣獸醫師的手上,平靜地終結生命。「動物傷重到無法治療,需要安樂死;或者是牠的恢復不如預期,你還是要執行安樂死,就是為了牠的動物福利著想。」吳昀蓉說道。
鏡頭記錄下吳昀蓉和同事討論是否執行安樂死的過程,語氣冷靜、理性,然而生命的重量怎能不引起內心波動:「雖然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對的,但我有時候會不禁想,牠真的…就這樣死掉。」
面對安樂死抉擇,林宇璇道出她的思考:「當我們的醫療技術越來越好,我們是有能力讓一個生命延續的。但牠活著嗎?牠是不是真的能夠成為一個野生動物?真的野生動物。」
我不希望牠受苦,我很怕我做的決定延遲了牠的痛苦。
面對野生動物,救援的重點從來不是掌控生死,而是「救活之後呢?」於是,對於獸醫師而言,每一次安樂死的道別,都是克制心碎後的溫柔成全。
「只有當牠們(野生動物)在野外的時候,牠們才是真的活著。」林宇璇進一步指出野灣參與保育的長期目標:「我們要專注的不是只有這個個體,而是整個野生動物的環境。」
因為如果失去了安全的棲地,野生動物傷亡將永無止境:「只要外面環境沒有改善好,做再多努力都是白費。」
野生動物是所有人的事情,如果牠們沒有了,那我們住在這裡,真的太寂寞了。
《野生之路》全片,以這句話作結。
《野生之路》呈現了一群懷抱理念的人,為保育默默付出的日常,本片盼藉此提醒——野生動物的未來,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