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陳信安

卓溪鄉黑熊遭巡邏人員槍擊事件廣受關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於23日作出補充說明,引發社群熱議。

為何驅熊巡邏不用麻醉槍要槍擊?林保署:效力延遲難應急

林保署指出,YNP-BB02是一隻體重達百餘公斤的大公熊,由於觀察到其習慣掠食犬隻,且數次驅趕均不願遠離,林保署為確保人員安全,要求執行巡護與驅趕任務的同仁必須攜帶獵槍防身,也提醒遭遇緊急狀況時,須以維護人員安全為優先。

21日晚間,巡邏人員於執勤過程中,發現黑熊正捕食家犬,經喝斥後,黑熊還朝人員靠近並作勢攻擊,隊員之一的森林護管員便開槍自衛。後續,多個單位按照先前開會決議,共同前往救援,將槍傷黑熊送至野灣野生動物醫院進行診治,然因傷勢過重,最終以深度麻醉人道處理。

對此,許多民眾對林保署處置過程提出質疑,認為應該使用麻醉槍或吹箭、與熊相遇時不應出聲喝斥;亦有民眾抨擊林保署對滋擾黑熊用槍是便宜行事,應積極設法避免傷其性命。

林保署在補充說明中回應,麻醉槍或吹箭都涉及麻醉藥品,依法都須由領有使用執照的獸醫師在場指導才能使用;而且麻醉劑打中黑熊後,並不會立即就奏效,在巡邏過程中,若人熊距離已相近,短短幾秒的緊急狀況下,只有獵槍能確保人員安全。

同時,林保署在留言中強調對滋擾黑熊的處置方針一向是「誘捕→收容→評估→野放→持續監測」,自始至終未以殺傷黑熊為目標:「這不是我們樂見的結果。」並表示已在研擬更好的處置方式。

而對於21日晚間現場狀況,花蓮分署向窩窩記者補充,當時護管員在驅趕區域內聽到犬隻哀號聲,前往勘查即撞見黑熊正掠食犬隻,黑熊也立刻注意到護管員。由於當下人熊距離僅20公尺左右,護管員大聲喝斥,是希望熊能遠離,但黑熊反而更加靠近護管員,情況十分緊急,沒有機會靜默後退。

從2014年即開始接觸黑熊捕捉繫放、保育工作的郭彥仁於社群表示:「驅趕黑熊絕對是高風險工作。」他指出,多數時候,熊遇到人會選擇離開,但每次人熊相遇,都無法預料發展,比如國外有不少單純野放熊,熊卻突然掉頭攻擊人的影像紀錄。

郭彥仁期許,未來執行驅趕任務的巡邏人員能有更完備的裝備:「我不只認為要帶槍,還需帶更多。」他指出,防護盾牌、防熊噴霧,個人裝備的安全帽(含保護臉面)、胸護墊、驅離槍、防咬皮革手套、皮革褲、硬底鞋都是必要裝備,

我們不希望看見熊死亡,但也不會想聽見驅趕人員遭熊攻擊重傷或死亡。

針對護管員開槍的決定是否正當,郭彥仁比喻,這個爭議恐怕就像警察執法過程中的用槍時機,永遠吵不完。但他以個人經驗分享,處理人熊衝突的人員,需要面對心理壓力與複雜環境的考驗,並非易事,「夜晚探照燈光的照明之下,人發現熊可能都是在短時間、短距離的情況。」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黃美秀則於社群發文說明,YNP-BB02過去未曾有滋擾紀錄,而多數黑熊為日行性、傾向避開人類,但若冒險進入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會變得較為機警,並選擇夜間出現。

她指出熊感受到威脅時,可能表現出朝人奔撲的激烈動作,雖然有時只是虛張聲勢的威嚇,但對於沒有經驗或訓練的人來說,是很驚嚇的:「加上夜間能見度不佳,因此我個人認為無需針對開槍者做苛責,因為這應該是很本能的自我防衛的反應。」同時,她亦提出未來可在巡視規劃、人員專業培訓及防護設備等方面進一步探討、精進。

遊蕩犬導致人熊關係緊張?  第一線觀察揭禽場是衝突熱點

YNP-BB02多次攻擊犬隻的行為,引起廣泛關注,民眾Seam Mohist質疑此現象和當地犬貓放養、餵養盛行相關,並指出:「黑熊射殺跟死亡地點是當地愛媽狗場、貓場旁。」

據悉,Seam Mohist指涉的沈小姐,曾在社群平台表達對黑熊出沒造成犬隻傷亡的擔憂,也曾於去(2024)年發布在戶外餵食飼料、肉塊的照片,疑似長期餵養遊蕩犬貓,此消息引起社群熱議。

山岳作家雪羊在林保署貼文下留言指出,若沒有大量食物氣味,黑熊沒有理由接近人類

失序的餵養行為,已對原生生態造成巨大影響,氣味強烈的飼料最終吸引來黑熊,導致狗與熊雙輸的遺憾發生。

不少民眾也同時發聲,要求主管機關重視遊蕩犬貓對生態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在人熊衝突中的角色

20250422 02民眾Seam Mohist質疑此現象和犬隻放養、野地餵養相關,並指出:「黑熊射殺跟死亡地點是當地愛媽狗場、貓場旁。」。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20250424 02Seam Moist指涉的沈小姐,曾在社群平台表達對黑熊出沒造成犬隻傷亡的擔憂,也曾發布在戶外餵食飼料、肉塊的照片。翻攝自乳牛也瘋狂俱樂部、生態大腸花論壇。

 

花蓮分署認可餵養遊蕩犬貓可能會成為黑熊前來的誘因:「黑熊覓食是機會主義,有食物牠就有可能靠近。」強調已一再宣導居民應妥善收納飼料、廚餘、肥料、農藥及垃圾等物品,而此次遭受黑熊捕食的犬隻並非放養、餵養犬

卓溪村村長黃品綸亦於23日向窩窩記者證實,遭捕食的犬隻皆是以繫綁或關籠的方式飼養。而據他所知,黑熊最後出沒位置附近的住戶沈小姐,並未餵養遊蕩犬貓:「她會(把狗)拿到她的狗籠裡面,她是不會在外面隨便餵那些流浪狗。」

花蓮分署則表示,不清楚沈小姐是否有餵養行為,分署人員多次到訪皆未發現其在住家範圍外擺放飼料,但在沈小姐住家範圍內有飼養多隻犬隻,因此她十分擔心,屢次求助分署,而經分署人員調查,YNP-BB02並無入侵沈小姐的狗寮附近,也未吃到任何飼料。

不過,黃品綸坦承,村落中確有餵養行為存在:「的確是有些愛心人士會拿廚餘餵那些流浪狗,要不然就是路過那邊,會丟一些食物。」但他認為,通報黑熊後,林保署有宣導不要把食物放在外面,居民大多知情,也傾向配合。

比較不好執行的是山上工寮要餵雞、餵狗。」黃品綸表示,居民現在已調整習慣,很少在工寮煮食,但是工寮仍有飼養雞、鴨、鵝和犬等動物,居民還是會帶廚餘、飼料去餵食。

郭彥仁則在社群貼文表示,此次事件中花蓮分署有請居民移置家犬、家禽,並移除飼料,但並未獲得落實,許多人對此議論紛紛,「假設今天皆完全執行,還會發生嗎?」他提出疑問,並接續回應:「我認為必然會發生。」因為熊可能移動到其他區域,再去找尋下手目標。

郭彥仁引述行為獸醫的話,道出野生動物防治的難處:「動物會一直試探你,只要你鬆懈一次,那行為矯正就可能失敗。」他表示同樣的邏輯可套用在黑熊防治上。

「糾正問題動物的行為很難,但改變人類的習慣更難。」雖然郭彥仁如此感嘆,但他也認為,從近年愈發頻繁的衝突事件中累積經驗,將能培養社會共同面對人熊衝突。

黃美秀則表示對於熊滋擾的經營管理,主要須斷絕造成滋擾的吸引物或動機,而近年黑熊通報生態給付帶來正面保育成效,但通報之後,還需要行為人配合,暫時移除吸引物或架設電圍籬,才能實際在管理潛在的滋擾事件上奏效。

她也說明黑熊的習性,雖是森林性動物,但活動範圍可達數百平方公里,因此位於黑熊重要棲息地附近的村落,都可能面對黑熊「路過」或偶爾出沒,她呼籲外界將心比心,同理地方居民對於滋擾熊隻的恐慌或顧忌,也相信卓溪鄉未來能持續向台灣黑熊友善社區邁進。

『友善黑熊社區』的前提是當地民眾願意支持黑熊保育,其前提也必須能夠正確認識黑熊,對於黑熊有一定的容忍度,並且知道如何與熊相安無事的共同使用同一生活空間。

她表示,這需要很多的對話和溝通,由衷希望這次事件是助力,而非反成阻力。

參與YNP-BB02救傷的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下稱野灣)於23日晚間發文,指出此次事件的重要教訓:

強調與熊共存的台灣,其實並不懂得該怎麼與熊共存。

野灣表示,很多人只關注到犬隻在此事件中的角色,但其實還有不少雞寮的雞隻遭受攻擊,而黑熊又會四處移動尋找食物,「食物的正向回饋加強了滋擾行為,終究導致人熊衝突的事態升級,發生黑熊殞命的憾事。」

野灣強調,不只是原民部落,所有民眾都應該認知並落實「不讓廚餘、食物放在戶外」的習慣當有黑熊滋擾警告時,更切莫抱持僥倖心態,應該積極準備以應對潛在的威脅,例如,不要將犬隻鍊養在戶外或放養,而山邊所有飼養禽畜的場域,也要有風險意識,加強防範黑熊的手段。

20250424 03靠山且開放的養雞場是人熊衝突的第一現場。圖片來源:郭彥仁

 

黑熊族群增加仍屬瀕危 居民盼未來提前示警

林保署補充說明中,亦指出目前雖無法明確推算黑熊族群量,但根據近年全臺的黑熊自動相機監測及通報等資料顯示,臺灣黑熊的族群分布與豐富度每年持續上升:「臺灣黑熊雖然仍列名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但族群狀況已經沒有瀕臨絕種之虞了。」

林保署推廣科科長鐘立偉向窩窩記者說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原本黑熊族群的負面影響因子都在改善中。」,除了森林棲地復育與改善、商業性獵捕遏止,非商業性的獵捕和誤捕,也因為生態服務給付與誤捕通報免責,而減少許多死亡黑數。

鐘立偉強調,黑熊仍屬瀕危動物,保育等級不會改變,林保署也會持續保育工作;而黑熊數量確實有所增加,待資料彙整完成後,近期就會進一步向大眾公開相關資訊。

對此,黃美秀認為,由於民眾保育意識的提升以及政府重視,台灣黑熊的保育狀況確實較早年進步,但潛在的棲地破壞和黑熊救傷事件頻仍,顯示黑熊族群存續的威脅仍在另一方面,因應黑熊族群回升,更需逐步發展黑熊友善社區的願景,並提升人熊衝突的經營管理專業。

而目前黑熊族群擴張,已由中高海拔山區向淺山地帶擴散,此次YNP-BB02造訪的卓溪鄉,於2021至2023年間總計記錄到79隻次黑熊,並可辨識出約20隻個體,是目前台灣已知黑熊目擊數量最多的鄉鎮。

雖然過去亦曾有黑熊在村落周遭出沒,此次卻使村民格外不安。黃品綸向窩窩記者說明,村民感到恐懼的主因,是YNP-BB02與人的距離真的非常接近:「這次的黑熊已經跑到我們部落社區裡面。」

黃品綸指出,黑熊是布農族的吉祥之物,又是保育類的動物:「只要有看到黑熊,我們盡量能驅趕就驅趕,如果真的影響到我們人身安全,才可能會做一些防衛措施。」

經此事件,黃品綸期盼林保署能透過更多管道,提前掌握黑熊動態,並向居民示警。

對於山村居民的感受,林保署在補充說明中,強調山村居民與多數野生動物比鄰而居,是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育的最前線,盼持續透過在地社區保育與生態服務給付,讓居民在遭受野生動物侵擾或危害時獲得支援,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參與保育工作。

2025年截至昨(23)日,花東地區已經有5起黑熊滋擾事件,野灣表示:「這樣新興的挑戰,是主管機關和全台人民都需要調整學習的事情。」現階段須大膽假設黑熊滋擾還會不斷發生,針對自由活動且危害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黑熊,細緻規劃應對方式,包含黑熊滋擾的危害分級、緊急應變小組的成員編制、警戒範圍、專業培訓及安全裝備,都該通盤討論。

隨著黑熊族群回升,調適人熊關係已成迫切挑戰;不只是此次事件中的利害關係人,全民皆需正視黑熊的潛在風險,並探索可持續的保育策略。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