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10天的小河,皮膚狀況已經相當地差,身上有苔蘚但因皮膚敏感無法協助刷洗。圖片來源:Sanrex
曾經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也是世界最大的被圈養灣鱷——「小河」,曾為台南麻豆鱷魚王的明星鱷魚,卻於今年(2023)10月25日在中國廈門中非世野動物園,因飼養環境、健康狀況不佳而離世。小河之死背後隱含的問題,是包含圈養飼養環境動物福利不佳所導致的悲劇,以及當展演場所停業後,這些動物的去留又該何去從的難題。
記者|呂芷晴 編輯|陳信安、蘇于寬 設計|蔣蓉
小河是誰?為何如此有名?一切要從麻豆鱷魚王說起
灣鱷小河之所以這麼有名,除了在國內,牠曾是南臺灣老字輩的農場「台南麻豆鱷魚王」裡面的明星物種,許多五六年級生的回憶外,又灣鱷是全球最大型的鱷魚及爬蟲類動物,在國際,小河亦是已知的圈養鱷魚中體型最大隻的,體重在全盛時期可能高達900公斤。
但享年41歲的牠,最後卻是瘦骨嶙峋地死於廈門,終其一生都相當波折。
小河從台灣至中國廈門的過程。資料來源:窩窩整理、製圖:窩窩
全世界最大圈養鱷魚「小河」的出生地——台南麻豆鱷魚王,前身其實是鱷魚繁殖宰殺業者,自1976年起開始從事鱷魚養殖工作,並包辦了鱷魚的繁殖、養殖至宰殺,全都在此完成,創立人邱錫河曾於2006年的報導表示,全盛時期的鱷魚養殖量高達7800隻,數量相當驚人。
約莫在1980年代開始,心想以殺生為業的邱錫河認為此行業非長久之計,開始出售鱷魚並轉行為生態農場,除了鱷魚以外,也飼養蟒蛇、鴕鳥、羊駝等等,其中更包含臺灣原生動物像是臺灣獼猴、保育類動物環頸雉。
然而,這些動物都被關在小小的地方,展場皆為水泥磁磚地,飼養環境不佳,動物福利堪憂。
而小河當時便是麻豆鱷魚王的明星動物,在園區內中不僅需與遊客近距離接觸,民眾甚至可以在牠正身後拍照,現場更會有工作人員在一旁向牠噴水,使牠張開雙口,成為照片畫面中最吸睛的部分。但鱷魚為什麼能如此乖巧,乖乖讓人類在一旁拍照?卻是有原因。
在台南麻豆鱷魚王的小河,常常在沒有水的磁磚地和民眾合照。圖片來源:holaguest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簡稱TSPCA)於2015年將麻豆鱷魚王列為十大惡劣農場,並指出業者將需要攀爬滿足天性的獼猴,飼養在空洞單調的鐵籠內、多隻羊駝被飼養在直徑只有五公尺的狹小空間內,環頸雉背部大塊脫毛卻無提供必要醫療,實為離譜。
而小河能乖乖和遊客拍照,亦是當年刻意透過無水環境,以及磁磚地面不利攀爬,讓小河無法自由移動所致。
當時,業者也坦言,在營業時間8點至下午5點,皆未注水至池裡,目的便是讓小河在磁磚地無法施力移動、好讓民眾可以坐在小河身上拍照。又該展場全年無休,這對需要水的灣鱷來說,無疑是刻意不滿足其天性。
而後,TSPCA認為麻豆鱷魚王應基於飼養動物福利不佳及虐待動物為由,再加上農場營運並不符合《動物保護法》及《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理應勒令停業,希望阻止業者以對動物的不友善來作為盈利的吸睛要素。
只是沒想到在麻豆鱷魚王閉園後,小河更被業者放棄飼養,輾轉送往中國廈門的私人動物園,儘管居住環境從台灣變成中國,但不變的是,不當飼養仍持續發酵。
到了廈門反成地獄?事出在飼主飼養不當,還是動團所逼?
2016年7月31日,是麻豆鱷魚王最後一天營業日,也是小河最後一天上班日,有許多人前來和牠拍照。未申請動物展演許可的邱錫河在麻豆鱷魚王結束營業後,亦決定放棄繼續飼養,將小河送往中國廈門的中非世野野生動物園,並開始為牠做減重計畫。
當時農委會曾一度以「保育類動物」為由,阻止邱錫河將小河送到中國,不過後經邱錫河提供證據證明「小河」不屬於保育類動物,才最終得以放行。然而,小河到中國的運輸途中,爪子和嘴巴卻有些受傷,一個月後遲遲未痊癒,當時,邱錫河甚至回台取藥為小河治療才漸漸痊癒。
兩年後的2018年10月31日,曾有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到了中非世野野生動物園遊憩,經過小河的展區,看見小河一動也不動,想測試牠到底是真的鱷魚還是模型,因此對牠不停大力丟石頭,導致小河頭部出血。
2022年,長期關注爬蟲類生物的中國Bilibili頻道「爬行天下」和「龍爪洪荒」,在Bilibili聯合發佈影片,指出小河被發現已經瘦到變形,肩胛骨和脊柱均明顯突出,生活的水池不僅水深不足,而且水質很差,質疑動物園方不當飼養。
由於園方消極飼養、在加上眾多民眾投訴與檢舉,最終由中國農業農村局介入輔導。儘管在2023年5月有替小河治療,情況一度好轉,但最終仍於10月25日離世。
小河在2022年12月,已經瘦到變形,肩胛骨和脊柱均明顯突出,生活的水池不僅水深不足,而且水質很差,疑似中非世野動物園不當飼養。圖片來源:爬行天下youtube截圖
小河身形對比。圖片來源:爬行天下youtube截圖
小河死後,台灣民眾紛紛湧入當時檢舉麻豆鱷魚王不符合《動物保護法》的TSPCA臉書,指控小河送往中國後,協會就不管其動物福利,稱救援行動僅做半套。更有網友認為,當初的《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是否過於嚴苛,才害小河被推入地獄。
TSPCA對此回應,當年動團並無任何施壓,逼迫業主將小河轉贈或轉賣送往中國。「小河不管在台灣或後來被送到中國動物園,其飼養環境都極度不佳!這再次證明:若沒有妥善的法規管理展演場所,無數無辜的動物就是這樣被轉來轉去,只要某處營運不善,動物就被賣往他地,這些動物永遠只被業者當作工具!」
面對小河被送至中國後的動物福利不佳,頻道「爬行天下」則認為,小河死亡的事件是廈門園方未盡到照顧的責任,儘管環境已經相較台灣園區大,但因為是露天,加上遊客丟石頭頻頻,園方不僅漠視小河受傷,更傳出未按時餵食的消息,然而園方卻未積極釐清原因,導致小河瘦骨嶙峋。
「追根究底是中非世野動物園飼養與管理不當,小河是台灣給的禮物,此次事件給中國動物園的劣行添一筆。」
目前,針對小河事件,有中國網友對中非世野動物園的飼養不當發起公益訴訟,開庭日期原在11月23日,不過截止於12月14日,於微博持續為小河發聲的網友也皆表示仍未收到小河的死因調查報告以及監控影像,公益訴訟也因而遙遙無期。
小河死後,仍有許多中國網友為小河生前的環境抱不平,並且持續關注該動物園的訴訟問題。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目前仍有中國網友持續在微博要求政府與業者公布死因報告及監視器畫面。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無論在國內外,都飽受不當飼養之苦
相較在中國瘦骨嶙峋的體態,小河在台灣的體態明顯較為豐腴,很多網友為此比較,認為小河在台灣活得比較好,但其實並不然,光是從飼養空間,就有極大的差異。對於小河的居住環境與體態,「兩棲爬蟲萬事屋」粉專編輯徐偉傑認為:「簡單來說主要是飼養空間過小、過胖,且無法時刻滿足其最低需求。」
無論在台灣或是在中國,其飼養環境皆有待加強,動物福利也堪憂。由照片可見,小河的飼養環境皆被關在水泥磁磚地,在中國的籠舍雖然比台灣籠舍大、一半的活動空間也是泥土,但水池仍以磁磚地建構,若水量不足,就很難抓攀而移動,而露天的環境,更讓小河總是遭民眾砸東西,傷痕累累。
小河在2016年以前,在台南麻豆鱷魚王的展場環境,營業時間時並無水池,僅能在磁磚地上趴著一動也不動供人拍攝。圖片來源:臺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
搬家至中國廈門中非世野動物園後,儘管環境已相當寬敞,亦有設計水池給小河,但園方卻未定時清理水池,水池水面也不夠高,令需要暢通遊走於水陸兩棲的灣鱷仍難以行動,並且可能影響到健康。圖片來源:爬行天下youtube截圖
小河不止一次地有手指與頭部外傷,然而這些原因都與露天飼養場有關,讓民眾有機會可以由外往內砸石頭,導致小河不時傷痕累累。圖片來源:爬行天下youtube截圖
灣鱷原生於澳洲,據當地聯邦政府統計,澳洲大約有 10 萬隻灣鱷,且可以長到 6 米長,重達 1,000 公斤。野外灣鱷是具有高度領域性的動物,根據研究,乾季末/雨季中期的野生雄鱷活動範圍約23至25公頃。此外,在繁殖跟築巢期時,灣鱷每天會在家園的水路移動,而根據另一篇研究指出,身長平均3.6公尺的野生灣鱷,移動距離每天可達102公里;也就是說,其實灣鱷天生需要相當大的活動空間與水域環境。
由於鱷魚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澳洲要飼養灣鱷及澳洲淡水鱷魚,首先需要有飼養許可證,若飼養大於60公分的鱷魚,更需要符合空間大、公共安全以及高級急救證書,才能獲得飼養大型鱷魚的許可。
飼養空間也有規範,根據澳洲北領地政府釋出的指引,由於鱷魚非常擅長攀爬,除了圍欄是必須的以外,也需要有水陸空間以符合牠們的天性,溫度也須控制,包括水溫及環境溫度。而超過60公分的鱷魚環境的規範更嚴苛,特別是圍籬需要以混凝土製成,進出門也須設置自動關門功能,並且在柵欄內外皆可開門,以避免鱷魚逃出或是人發生危險。
澳洲有許多野生灣鱷,如要飼養,須符合北領地飼養鱷魚的環境要求。資料來源:澳洲北領地政府指引 製圖:窩窩
英國一間專門養鱷目的「世界鱷目」動物園介紹:鱷魚需要居住的環境除了濕地棲息地,更需要隱藏的地方,來讓年輕鱷魚透過懸掛的植被躲避掠食者。圖片來源:Crocodiles of the World
而這樣的環境要求,不論是在台灣或者是中國,飼養園方皆無提供;相比在台灣的環境設施,中國長期關注爬蟲類生物的頻道「龍爪洪荒」在影片中表示:「小河在中國的飼養環境,是邱錫河親自設計,已經改良許多,只是再大的環境,蓄水不足終究是像關廁所。」不過,他也指出2023年上半年,中國農業農村局已協助園方在小河的飼養環境進行相當的改良,如加裝遮光罩及保暖燈等,儘管仍有疏漏,但已稍有用心,更將澳洲飼養灣鱷飼養指南翻譯成中文,希望能改良環境。
在2023年5月的影片中,經過中國農業農村局、邱錫河兒子、網友龍爪洪荒及爬行天下介入輔導,小河的蓄水量跟水質已有大幅改善,亦加裝止滑墊便於爬行。圖片來源:龍爪洪荒影片截圖
只是沒想到雖經多方營救,5月8日後小河的身體狀況卻急轉直下,不僅3天躺在同個地方未移動,連對眼前的掃帚威脅都無動於衷。儘管5月13日經過搶救有好轉,當時獸醫師及龍爪洪荒也表示:「截止5月13日小河恢復速度較快,但還沒度過危險期。」6月,原本毫無食慾的小河也在人工餵飼之下開始進食,雖仍無法自主進食,但健康狀況已有稍微好轉,不過仍不穩定。
眼看小河日日衰落,中國志工團隊有替小河做了一次血檢,但由於園方目前圈養鱷魚的數量少,血檢的參考資料亦不多,因此爬行天下也表示:「在現階段下醫療資源不足、對鱷魚熟悉的獸醫師也不多的情況下,其實難以評估小河的健康狀況。以目前的能力,實在難以救治臟器毀損的小河。」自5月即有明顯不適症狀、帶病的小河,最終到9月開始難以餵食、拒絕進食,最終回天乏術。
對於從小河事件背後所蘊藏的展演場所不當飼養與動物福利問題,「走近動物園」粉專創辦人蔡穎昌觀察道:「其實台灣大多數展演單位在環境規劃乃至飼養觀念上都遠稱不上合格,只是大眾卻對此毫無覺察,非要等到像小河這樣的慘事出現才會稍微獲得一些聲量與關注度。」
展演動物法過於嚴苛?農場退場動物的去留成難題
《動物展演管理辦法》自2016年公布後,2018年歷經一次修法,至今仍有許多民眾及農場主直指嚴苛,例如其中針對動物展演許可的部分,在現行規範中,除需具備申請身份外,其中營運計畫書,需詳載展演場所配置圖,以及動物籠舍配置、數量、飼養方式及動物福利等等,也要應置至少一位具獸醫、水產、動物科學相關科、系、所畢業的專任動物經理人員,並特約專職專門技術人員,如具有獸醫、畜牧技師、水產養殖技師等身份。
這些要求,初衷是為了確保展演場所內的動物的動物福利,也避免展演場所內的動物受到不當飼養。儘管辦法已發布許久,礙於地方政府稽查量能不足,雖部分縣市長期與民間團體合作,以輔導的方式協助業者申請許可證,但無許可證的農場至今仍存在,據報導者報導,恐有逾4成展演場所仍未取得展演許可證,其動物福利恐難以保障,甚至不時還有非法漏洞及不當飼養問題傳出。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顏聖紘也指出:「《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並無強制性,所以很多業者就會不申請,只要低調不出事就沒事。」
此外,許多展演場所的管理業者,由於多較為年長,對動物福利的概念也較低落,因此通常難以達到法規標準,也對動物養得好不好較無概念;顏聖紘也點出問題目前的法規多以多以展演業者的資格面作規範:「在資格面上,現況是很多農場是年紀較長的人經營,這些業者認為飼養多年動物也都活得好好的,就不會認為自己養不好。但養不養得好,目前又沒有一個標準,雖然可以靠《動物保護法》去釐清與處罰,但動保法仍多著重在貓狗,並無大範圍去探討每種動物的需求。」
他再指出,展演場所若再度有不當飼養事件,其要求檢附相關的獸醫、水產、動物科學相關科系等經理人員,是否能需與業者一起負連帶的飼養責任,也是另一個問題。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副司長陳中興回應:「目前全台有74個展演場所有核發許可證,但無論是否有許可,飼養還是要符合《動物保護法》,現在各地動保處已將展演稽查納入年度考核,不只會輔導展演場所轉為合法,裁罰也已經跟著並進,並依照動保法第26條開罰。」針對不合格的展演場,已不只是以輔導介入改善,更要求地方政府積極查核與開罰,今年,桃園就有一家生態農場因收門票展演小雞及撿雞蛋,得處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款。
至於對專業人員是否需負連帶責任,陳中興也坦言,目前確實未有相關罰則,但仍依照停業狀況去判斷原因,若是飼主飼養不當,仍會依以《動物保護法》開罰,並要求上再教育的課程。
2021年8月,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接到民眾通報,桃園春天休閒農場有小馬疑似受到虐待。馬匹瘦成皮包骨、虛弱倒地不起,身體並有多處受傷,只剩下孱弱地一絲呼吸。而這間農場亦未持有動物展演許可證。圖片來源:臺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
雖然學者直指《動物展演管理辦法》未臻完備,但許多民眾與業者卻質疑「法規過於嚴苛」,對此,TSPCA就認為:「展演管理辦法要求園區應具備相關專業照護人士與獸醫資源、應提供符合動物習性的飼養環境、應限制展示及表演時間等,都僅是確保動物福利與生活品質的最基本要求!何來高標準?許多展演場所連這些基本要求都達不到,這才是讓無數『小河』終生緊迫痛苦至枉死的主因。」
陳中興也坦言,從2019年《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修正後,很多展演場就曾反映過法規過於嚴苛,但他認為:「既然以動物來展演,就必須為展演動物福利負責任,營運企劃書的意義也是去做宣示。」並指出,照護人員與經理員的規範,其實也可以透過修習學分去取得資格。
「展演場所的經理人,生理或習性必須要有一些了解,才能保障動物福利。」陳中興說。
這些達不到要求的展演場所,所引發的不僅有不當飼養與動物福利問題外,也會面臨若真的遭稽查不合格、需閉園,動物如何處置的難題。詢問國外是否有退場機制可否借鏡,蔡穎昌分享:「外國的產業規模讓他們有足夠的量能找到後續接手收容的場所,但台灣並沒有這樣的條件,業者也習慣性以達不到要求、沒錢改善而消極處理。因此如果真的打算把這件事情處理好,或許還是必須有人擔起下令將不合格而停業的展演場所內的動物進行人道處理的責任。」
但現況台灣並無這樣的機制,最終才釀造了一樁樁動物遭轉送、虛弱致死、輔導了業者動物處境仍不見改善等悲劇。
2020年,未持有動物展演許可證的高雄淨園農場就受到許多民眾檢舉通報不當飼養,在歷經1年半的輔導,仍不願積極改善,也令TSPCA當時批評高雄市動保處的消極。圖片來源:臺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
想要根源上解決圈養動物動物福利,蔡穎昌強調:「只要台灣人對動物福利的要求仍然停留在養活就好,而不去嘗試理解為何業者『有義務』讓圈養動物獲得有品質的生活,那提再多建議都無法真的改變現狀。」
對於兩爬的動物福利,徐偉傑也認為:「很多人認為兩爬會活、會繁殖等於他們過的好,事實上根本不是那樣。展演許可除要執行之外,不同類群的動物甚至到物種需求都不同,需要詳細訂定規則。」
顏聖紘特別指出,41歲的小河是在《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修法前的《動物展演管理辦法》)前就已被飼養,在法規上會有不溯及既往的問題,未來要避免還有更多小河,管理辦法要修法有其必要性。」
現況在飼養不當無法監管、業者沒能力、政府也無力沒入下,顏聖紘表示:「修法應要解決如何評判養得好不好的準則、養不好又該如何提出改善計畫、贈與或沒入動物監管應到什麼程度,以及展演場所管理改善機制與動物展演之許可的強制性問題。」這些面向的問題,都應該要被重視,以及納入法規修法的討論當中。
動物種類繁雜,根據物種的不同,所需要的環境與照料也皆不同,儘管《動物展演管理辦法》期盼能保障動物在圈養的環境下的動物福利及五大自由,但礙於人工飼養的經驗與專業會依據物種的不同而有資料上的落差,要保障每種動物的動物福利,其實並不容易。再者,地方政府針對業者的稽查與管理,就動保人力不足、缺乏後續收容協助等資源的現況,亦有其難度與無力。
對於《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的修正,陳中興也回應:「今年(2023年)8月份已有先預告修正,目前收到各界意見,仍在修正到完善,並且已經進到法治程序中,預計會在明年發布。」同時,也正準備展演動物的基本飼養指南中,期盼能更加保障圈養動物福利。
未來,如何能夠不要再有下一個小河悲劇,仍有賴民眾與展演場所提高動物福利意識,甚至更加務實地修改《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並依《動物保護法》的精神照養動物,才能盡可能地改善現有困境,降低動物成為非法展演場所商品的可能,並得到應有的飼養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