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陳信安

由聯華電子舉辦的「綠獎」,致力於支持生態保育及環保公益,總獎金高達400萬元,而其中的「生態保育計畫獎助」,更是以環境與物種面臨的危機為目標,鼓勵相關生態保育、自然環境的維護等計畫推動與執行。 

因野生動物近年受遊蕩犬隻侵擾,面臨直接遭攻擊、或受傳染性疾病等影響,成為野生動物的生存威脅之一。最顯著的案例如瀕臨絕種的石虎、草鴞,都曾因犬隻而傷亡。 

然而,針對此議題,「台灣野生動物學會」以「降低無主狗群夜間生態衝擊的跨域合作計畫」投稿綠獎,目的希望改善此問題;但當綠獎宣布此計畫獲得獎助後,貼文留言處反引發多位野生動物與保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關心野生動物的民眾質疑! 

多名人員表示,此計畫無論實驗設計或詮釋都多有漏洞,在僅唯二的樣本數難以有效解釋其效果,更恐間接鼓勵餵食遊蕩犬,擔心造成遊蕩犬聚集威脅野生動物生存等疑慮,認為與綠獎的初衷不符。

20240725news 01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裴家騏進行主題發表。照片|綠獎提供

餵食遊蕩犬活動範圍小於無餵養非首見發現,也不代表不會攻擊野生動物

此計畫目標,宣稱是「協助針對減少遊蕩犬對野生動物衝擊」,並建立野生動物保育和動物保護兩個領域的跨域合作的折衷方案。計畫的監測犬隻是選定在已建立明確領域,且有愛爸愛媽餵食的狗群上,並且已絕育與定期注射疫苗的前提之下,進而去約束犬群的夜間活動,降低夜行性野生動物遭攻擊風險;同時,也搭配另一隻無民眾餵養的犬隻做監測對照。 

根據計畫書指出,執行方式是透過GPS項圈定位追蹤兩隻遊蕩犬,並透過愛爸愛媽協助,晚上引導犬隻進入計畫中建立的開放式圍籬庇護區,供犬隻進食與休息,接著將拉長滯留時間並觀察進入庇護區的反應進行調查與調整。但此計劃僅研究晚間時期,白天時遊蕩犬可自由在戶外活動,並認為:「遊蕩犬群主要為日行性的活動模式,夜間活動範圍的約束雖然對其生活福祉的影響應該不大,但仍需要有所監測。」 

據窩窩記者7月24日採訪該研究學者裴家騏表示:「遊蕩犬清零是一個目標,我也支持,但我個人認為要在10到15年短期內完全清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動保團體的支持。」但短期內如希望快速解決犬獸衝突的話,他則認為應從犬隻夜間管理著手,「從一開始我就以小樣本去執行,但因為綠獎經費有限,而這也僅是初步的計畫去驗證我的構想,去想有沒有必要再往前發展。」 

後在綠獎的宣布貼文中,也進一步陳述本計畫的執行結果:比起無人照顧的遊蕩犬隻,有愛爸愛媽照養的遊蕩犬隻,無論是單獨還是群體,活動範圍範圍皆較小。「無人照顧的遊蕩犬,則可能為了生活的需求,必須去比較多的地點尋找資源,移動路徑也會相對增加,遭遇野生動物的機會也可能因此而增加。

20240725news 03雖然遊蕩犬因餵食活動範圍變小,但林育秀也提醒就圖表來看諸多紅點被刻意縮小,該研究個體小黃與小虎的實際移動範圍其實不小。圖片經石虎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李璟泓劃設黃線,可見其區域內都屬犬隻出沒範圍。 

對此,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育秀於社群媒體發文表示不解:「其實這並不是新發現,顏士清老師在陽明山針對遊蕩犬的研究就已經呈現這結果,放養犬的活動範圍小於流浪犬。但是很多研究團隊都釋出資料證明石虎和犬共域程度達100%,難道可以解讀石虎喜歡狗嗎?」 

近年水獺也常遭受遊蕩犬的侵擾,水獺學者袁守立博士針對此計畫結果發文抨擊:「該研究中比較餵養犬與流浪犬的活動範圍,發現餵養犬活動範圍較小,就大膽推估對野生動物影響較小。且範圍內都有記錄到其他野生動物,就大膽假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不大。」他認為這是非常偏頗且具有誤導性的結論。

「那我也可以大膽假設該區域沒有餵養犬或流浪犬的時候,野生動物豐度至少是現狀的2倍,沒有證據想怎麼推論都可以。這個研究資料根本不能做上述結論,資料過度詮釋加上有目的性的誤導。」 

對於相關質疑,裴家騏回應:「我們都知道台灣遊蕩犬有非常多的差異,針對苗栗還是要有苗栗的(研究跟)管理,如果有個研究經驗,可不可以複製到其他地方?若想知道就得去做double check,那麼小樣本就可以去了解。如果有更多研究,就可以比較放心做這件事。」

他也強調:「有受照養的狗活動範圍比沒受照養的狗來得小,這樣的構思或許很多人知道,但總要去驗證並發表。大家好像認為我不承認遊蕩犬會傷害野生動物,遊蕩犬是會影響野生動物,這個我們都知道,不需要再證明了。

研究僅調查2隻狗行蹤,對野生動物影響成果仍未知且遭質疑

但對於研究結論,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李璟泓也發文進一步分析表示,兩隻被監測的犬隻回放地點的環境條件截然不同,「餵養犬小虎的資源豐富,活動力可以直達稜線。但是遊蕩犬小黃的活動力僅能在道路周邊。有沒有減少活動範圍一個樣本其實還看不出來。」李璟泓也質疑,僅就GPS座標要如何判斷出該狗有沒有跟野生動物產生衝突?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則說明該計畫在GPS追蹤小虎4個多月後,在確定其活動範圍後,於5月15日在其活動範圍內(SD01)和鄰近非活動範圍內(SD02),各架設了一台自動相機,監測當地的野生動物出沒資訊。 

截至本報告撰寫日為止,只確定這兩處都有台灣低海拔常見的白鼻心、食蟹獴、麝香貓、穿山甲和遊蕩貓,SD01還記錄到赤腹松鼠、山羌和藍腹鷴;而SD02則多記錄到鼬獾和戴頸圈的家犬1隻。更多的資訊與量化分析、比較仍待後續監測才能了解。

對於為何沒有做遊蕩犬行為分析,以及是否如實透過餵食控管降低犬隻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裴家騏也回應窩窩記者表示:「對於遊蕩犬的行為與獵捕,這是還需要研究的。」他也指出,在前期提案時,原本預期要做糞便分析來了解遊蕩犬的食性,「但因為野生動物不一定會被吃下去,糞便分析只是一個基本值,也是傳統的研究方法,也因為經費有限,後來就沒辦法做。」他也指出,目前成本及技術難以去進行追蹤,「我們沒辦法去追蹤每一次狩獵。是可以在動物身上帶一顆運動型攝影機,然後去紀錄每一次狩獵,但是這是非常昂貴的技術。」 

20240725news 05雖然該計畫執行與數據解讀受到許多野生動物專家抨擊,但也有民眾或單位對於得獎結果後表示認同,間接支持餵食的遊蕩犬,可以減少對野生動物帶來的威脅。截圖取自:綠獎貼文留言區

林育秀提醒:「目前這個計畫釋出的結果,有被引用成餵食是可以解決野生動物衝突的方法之一,甚至這些犬活動範圍小就不會影響野生動物,別忘了餵食導致更多的犬隻聚集、疾病傳播甚至提高生育率,茲事體大。」加上因此計畫的犬隻仍有自由活動時間,她也補充,並不是只有「犬群」才會造成野生動物威脅。

「2022年石虎永哥的案例就是一隻放養犬導致牠的死亡。當時咬死永哥的犬隻就是放養犬,主人白天會拴住、晚上想要護衛避免蛇靠近住家因此會放養,當天清晨主人也聽到牠吠叫和追出去的聲音,他起床後永哥的屍體就被咬回放在家門口了。」林育秀簡短描述永哥的死亡。

另一名野生動物研究員林宗以也分享一起山羌遭犬隻攻擊的案例道,「這案例事發點距離餵食點直線距離在150公尺以內,發生在天亮後約1小時。山羌被咬死後,後腿及屁股被扯食,遇到我犬隻僅在遠方觀看,但後來並未繼續食用,而是回到餵食點取食狗飼料。」他也從這起案例認為犬隻並不會因為人為餵食管理,就不進行狩獵行為。 

20240725news 06山羌遭到2隻浪犬圍捕,後腿及屁股皆受傷。圖片來源:林宗以

而對於此計畫結果,玉里高中生物科教師曾文宣留言分享:「有人照顧的遊蕩犬的活動範圍小於無人照顧的結論,也只是建立在小虎和小黃兩隻狗狗而已。該推論並沒有任何科學上站得穩腳步的地方。」 

「野鳥撞玻璃回報」版主謝季恆也留言認為:「儘管得出的結果確實如此,但數據是中性的,詮釋則不是。各自(有人餵養的放養犬 / TNR的遊蕩犬)樣本數都只有1,姑且不論詮釋的正確與否,單論實驗設計,如此產出的結果就不存在有效的解釋力。」期盼綠獎三思避免頒發。

對於樣本數過少,裴家騏表示:「小樣本一樣可以得到好的資料,但小樣本所得到的研究結果,不能擴大解釋,其實大樣本也不行。」 

而對於餵食遊蕩犬,裴家騏認為因為愛心人士難透過資訊、教育宣導而降低餵食行為,但在解決遊蕩犬的議題上,確實是需要動保團體支持,因此認為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折衷方式。他表示要解決遊蕩犬問題,現在缺乏一個合作的切入點,「對話很重要,我們應該要在五年到十年內,透過動保系統提供的資訊逐年地降低這種(餵食)現象,當你每降低一個地方,你就比較有機會去清零,不過清零其實也需要配套措施、避免犬隻再進入。」 

林宗以則於留言處分享另一個研究經驗說道,「我們在苗栗的一個案例,原本基地及其周遭充斥2-3群遊蕩犬隻,業主在我們建議下捕捉移置了約75-80%的犬隻(有進行個體辨識,得知移除比例),移置後3個月基地內相機記錄物種立刻增加藍腹鷴的出現紀錄,先前持續了2年的架設均未紀錄。而山羌、穿山甲、鼬獾的出現頻度都增加了。」除了頻度增加外,林宗以也分析記錄到的野生動物狀態,認為與犬隻移除前的狀態差異甚大。

他也解釋,在犬隻活動範圍內記錄到野生動物並不能說明什麼,建議應同時比較移除50%、75%、100%遊蕩犬隻野生動物出現頻度的變化及野生動物犬殺或傷亡紀錄量,並與該計畫案的狀態做個比較,獲得這樣的結果後,再來說服大眾比較妥當。 

綠獎惹議,眾多學者與民眾無法支持、要求三思 

曾任綠獎青少年獎的評審黃一峯也表示,綠獎原是美事一樁,卻好心辦壞事:「無法接受為環境而設的獎,竟頒發給『研究』餵食流浪犬可以對於原生野生動物傷害變少。且是曾經國內重要的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做出來的,深感不齒!」

由於輿論熱度相當高,綠獎一度刪除聲明貼文,後又於7月21日重新聲明並表示:「該計畫因立意良善、勇於創新而獲青睞,主辦方除感謝評審的專業與付出外,也鼓勵各界提出不同觀點。」後續將會與獲獎單位討論執行,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

綠獎最後也在7月24日發佈聲明,表示目前已暫緩此計畫的執行,也強調目前的資料僅為中階段性的觀察紀錄,非最終完整結論。未來也將邀集評審與此領域專家就計畫內容進行檢視。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